人,诗意地栖居
《花园:谈人之为人》,作者:美国,罗伯特·波格·哈里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文化生活译丛,苏薇星/译2011年11月北京第1版,定价:29.00元。
西方文化传统,供人躲避历史喧嚣与狂躁庇护圣所,当属花园——无论实在还是虚构花园。作者似信手拈来丰富而信服史料,训练有素手法,历史学家远见,文学家优美文辞,哲学家胸怀,引领我们从荷马《奥德赛》,不慕仙境,一心回归累累重负家园奥德修斯,逐出伊甸园夏娃——这位奉献于土地的园丁,层层梳捋,点点推进,清晰说明人与花园密不可分唇齿关系,一座座美丽花园,在历史长河中,蕴含更多人的本分与属性,极大影响、改变着历史,人的存在。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园丁的一年》,神韵十足地印证:没有比园丁,更能体现人类那渗透着忧思与关怀本性。意大利学者彼得罗·劳雷亚诺,则提出更具实践基础论据,早在农业出现以前,我们旧石器时代远祖就已开始种花植草,人性中有着一种根本渴望,那就是让现实升华,重归灵性。原来,一座美丽花园,不仅仅物质性,乃心灵投射,审美性创造。柏拉图学园,意味着知识根植生命。精神生活、心智生命首先就是生命。哲学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相对西方难以调和、征服自然传统的基督教,作者更服膺平和伊斯兰教,大有深意,令人深思,而对中国出世庄子哲学也略有简述,可惜对于更具生命力的东方文化着墨不多,似乎遗憾。饶有兴趣是:“我自己的花园”又在哪里?作者心目中花园,就是金斯哥特花园——坐落于斯坦福大学校园里,他说:花园中得到表达不是物质,也不是思想,而是生命。置身花园,我们就不仅仅是一位审美旁观者。言外之意,我与花园是物我交融、物我两忘纯美境界,漠视身边花园,眼前景物熟视无睹,失却了观看——传统文化精神,无异于漠视个人真实自我存在。花园就是生命存在与表达。高尔泰在《草色连云》一著也说:感觉,敏锐而丰富的感觉,其实比思想更重要。比如萧红,天生的感觉敏锐丰富,似乎天生的艺术家,无须太多思想、知识,就明白表现什么以及如何表现。同时,也从更丰富角度,很自然地感到,我们的确,是生活在一个没有花园年代,尽管我们身边花园比比皆是。实因,我们行色匆匆,欲壑难填,感觉迟钝而麻木,眼前的景物无动于衷,一座花园视而不见,乃至可有可无,花园不过点缀,而不是必须,一种庸俗常态。我们不但缺乏花园美育的文化积淀提升,也严重缺乏这方面的哲学思考,幸福,不是满足而是实现,很深刻,思考是多方面。
读这样一本书,好在第一,最能帮助我们从麻痹中觉醒,莫过于一座活生生花园。第二,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灵后花园园丁,每日花圃中辛勤耕作,无园而家。第三,找到适合自己生活方式,取决于如何哲学思考,价值观如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