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篇文章,
说一个人回想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
那往往就是对你内心影响最大的,最深的。
我印象最深的画面,
是我哭着跪在水泥地上,
求妈妈不要抛弃我。
当时我读小学一年级。
听上去有点惨烈。
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数学家庭作业连续两三次拿了“良”。
一般来说,
全对或者错一个小题,是“优”,“优-”
错2题,是“良”。
其实,从幼儿园开始,
我一直都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
据妈妈说,幼儿园的算术题练习,
我一直都是做得又快又好的。
上了小学,成绩也是优等生,
但不知怎的,那段时间数学家庭作业连续拿了几次“良”。
前2次,妈妈都给我机会,
提醒我“以后不要粗心了。”
没想到,第三次,我又拿了“良”。
记得当天晚上,
妈妈看到作业,就阴沉着脸:
“怎么又拿了‘良’,怎么回事?!”
我红着脸,企图再次效法之前解释:“妈妈,我粗心了”。
那天,刚好堂姐慧慧也在我的家里玩。
她比我大四岁,高三届。
“怎么老是粗心?都说了多少遍,你什么时候能仔细点?!”
累计的失望消耗了妈妈的耐心,她就像一个爆发的火山,严厉地斥责我。
说真的,我从来都没见到妈妈那么生气,对我发那么大的火。
我开始害怕了,开始跟妈妈道歉:
“对不起妈妈,我会改的,我以后会细心的……”
但我的道歉没有熄灭妈妈的怒火,她直接大声说,
“你不认真学习,妈妈不要你了!妈妈让慧慧姐姐当我的女儿!不要你了!”
如果这事儿发生在十几岁的孩子身上,
或许能分辨出,父母说的是气话,不会真的不要你。
但我那时不过7岁,
妈妈说什么我都会当做是真的。
我顿时就崩溃得大哭起来,
“呜呜……妈妈不要不要我……”
但模糊的视线里,妈妈依旧一脸冷漠,
她一边说着,“你不好好读书,我不要你了!”
一边把我赶出房间的门。
我很害怕妈妈把我抛弃,直接跪了下来,
“呜呜……妈妈,不要不要我,我知道错了……”
而站在妈妈一边的堂姐也有点不忍心了,
“哎……别这样……”
但妈妈似乎就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人,对我的哀求无动于衷,
继续把我赶了出去,狠狠地关上了房门。
留堂姐和她在房间里,
我一个人跪在门外大哭。
我不知道我哭了多久,
但我跪着,看到房门被妈妈关上,
姐姐站在房间里,
这一幕场景久久地印刻在我脑海里,
近20年,挥之不去。
那时,
我第一次知道,
人生是很残酷的,
如果我表现不好,妈妈就会抛弃我,
如果我不够优秀,就没有人喜欢我。
这个观念就像一颗种子,
根植在我的内心深处,
伴随着我的成长、成年。
从那一次以后,
学习不再是随意的事,
而是必须要做到完美,
因为我觉得只有学习优秀,妈妈才会爱我。
慢慢的,妈妈的严格要求逐渐内化成了我自己的标准。
几乎从小学三年级以后,
妈妈就不再管我的学习,
我的成绩也从班级前5变成了班级第一,甚至年级第一。
再到初中,依旧是班级的尖子生,
然后考到了妈妈最期望的、我们当地最好的高中(难度比考大学大多了),
(统招、没花一分钱)
大学以外地生身份考到了上海211本科。
到了工作,
也同样是绷着一根弦,
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入职一年拿到部门最高绩效……
表面上看,妈妈的威胁教育法奏效了,
我对自己处处要求严格,时刻紧绷,认真谨慎。
但是我的内心却始终有一层阴影,
总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
如果我不是优秀的,不能给所在的团体带来价值,
那我就不值得被爱……
这个心态是很危险的,
因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总是抱着做到最好的心理,
万一遇上挫折,内心会很受挫,
会陷入严重的自我批判和自我怀疑,甚至会出现抑郁状态;
另一方面,还可能因为惧怕失败,
而不再敢尝试,从而限制了更多发展的可能。
我很庆幸,能觉察到这一点,
并积极阅读相关心理学书籍,自我疗愈。
能看到,是第一步。
如今,我只想抱抱曾经那个哭泣的小女孩,
“别怕,别哭,有我爱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