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一本《帝国的崩裂——细说五代十国史》。
我很喜欢历史,说不清楚原因。五代十国史一直是一个盲区。可能就因为这样,才想着去补一补。
听完这本书,脑子里只剩两个字:残暴。
从唐末黄巢开始,似乎就有了嗜杀之风。我记得历史书上对黄巢的记述是比较正面的,农民起义领袖。那首咏菊诗豪气冲天——“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可是黄巢杀起人来实在是不含糊。就因为有人写了一首诗骂他,他把长安城里会作诗的人全杀了,一次杀了五千人。这样的人,注定守不住天下。
黄巢之后的朱温,更不用说了,这个人的事迹不提也罢。梁唐晋汉周,除了后周,前面四代的君主都是刷新历史认知的奇葩。
整个五代史,就是一部“暴君、叛将、暴兵”史,不忍卒读。
读五代史,真真切切了解到,什么叫“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最开始终结那个暴虐时代的人,叫郭威。后周开国君主,黄袍加身的始创者。
姑且不论郭威的黄袍加身是主动谋划还是被动接受,历史选择了郭威,是百姓的幸运。
郭威是一个能够跳出时代束缚的人,一个真正的仁主。他在位的时间不长,短短三年,他的为政举措已经秒掉了历史上大批皇帝。而且他非常妥善的解决了继承人的问题。
郭威的儿子被后汉隐帝所杀,但他的女婿和侄子都是军中大将,独当一面的人杰。郭威没有选择这两个血缘关系更近的人,他选择了养子柴荣。
历史证明,柴荣不愧为一代明君。可惜英年早逝,不然就没赵匡胤什么事了。
当然,赵匡胤也算明君。小时候读“杯酒释兵权”,觉得这人心机太深沉,疑心重、凉薄。他的重文轻武政策,导致北宋偏安一隅,长期被周边打压。
但是,读五代史才知道,郭威、柴荣、赵匡胤的国策是一脉相承的。都在致力于结束那个藩镇割据的暴乱时代。“杯酒释兵权”是最温和的解决办法,也是赵匡胤高超政治智慧的表现。
赵匡胤始料不及的是,他防得了所有武将,唯独没防住自己的亲弟弟。以至于给后世留下了“斧声烛影”的谜题。历史总是那么爱捉弄人。这是后话。
无论如何,从后周到北宋,总算结束了那个“暴君、叛将、暴兵”的暴虐时代。北宋的文采艺术,是封建时代的巅峰之一;百姓的安居幸福度,在整个封建社会也是比较高的。
听完这本书,有一个感触,也是写下此文的缘由。读历史,一定要了解其背景脉络,不然读到的就是一个个人物故事。而离开了历史脉络,是理解不了这些故事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