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在做些接近心理学的事情,机缘巧合,由专业人士指点,我拿到了这本书。
河合隼雄,日本著名的荣格心理学家。原本把“格林童话“当作经典读本阅读的他,转而下足功夫研究、考察分析日本民间故事,比较东西方神话传说,揭示日本与欧洲社会文化结构的差异,探寻日本人文化心理结构及其深层心理的普遍意义。
这本《童话心理学》就是他一个力作。
从小到大,几乎每个人都读过童话,《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白雪公主》《小红帽》、《睡美人》、《渔夫和他的妻子》 等等,都是孩子们百看不厌的好故事。丰富的想像、夸张的形象,或离奇,或天马行空,任何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在童话的世界里都可以赋予生命,注入血液,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像是游乐园的旋转的木马,会唱歌的维尼熊,表情诡异的巫婆,将你不自觉带入不真实的世界去体验真实的情感。孩子们在故事中学会体验丰富的情感,好奇的探索这个世界不为人知的一面。
这本书,就是作者试图从心理学角度来阐述童话世界与人类的关系。作者认为“童话诞生自每个人心中,隐藏着心灵最深处的愿望。它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对于任何问题,都一定准备好了某个令人信服的答案等着你。”
文中主要探讨2个问题。
1,童话有什么魔力能将孩子深深吸引,心向往之。书中解释童话故事的结构就是心灵的结构,其中所蕴含的故事都是千百年来人类生活经验的提炼和总结,我们在生活中所遭遇的每一件事,几乎都能从童话中找到原型,在童话的世界里,所有故事的展开都以一个错误、懒惰、贪心,自私为契机。
不管是白雪公主还是丑小鸭,如果它们的人生按照原先设定的目标按部就班地完成,故事就无法开始。童话为读者们埋下了一个狡黠的诅咒——愿你们事与愿违、愿你们在对与错、勤奋与懒惰的挣扎中,在失控中成长。这是童话的珍贵之处。
2,我关心的第二点:童话背后的心理认知。所以,这本书不是一本只给研究小孩的人看的书。作者很多童话的例子都是出自成人,通过成人的描述,解析他所描绘出来的童话故事,从而分析他的心理状态,生活环境以及反馈。
比如,荣格派的大母神,在我们认知中,母亲拥有正反两极的形象。佛教中的观音,基督教圣母,都是正面的形象。而巫婆则是反面,在童话故事中,我们经常看到这两种形象。
比如,数字2;书中提出,2这个数字,其实是代表对比,代表影子,在童话故事中,通常要有反差,性格的反差,行为的反差,导致不同的结果,不管结果如何,让读者能鲜明的体会到不同属性在经历事情时,之后的反差。
比如,数字3,代表群体,代表群体,比如,三个火枪手,懒惰三王子。通常,产生群了,可以看到各种性格的递进。
我想这些都需要我再研究荣格才能深刻体会。
童话的亮点,作者做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他发现有个非洲部落特别崇尚早上日出的太阳。所有部落成员都要磕头跪谢。他问酋长,你们是不是认为天上的太阳是神。酋长很奇怪,他们并不是这么想的,他们正真的感受,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照亮大地的那一刹那。在那一刹那,太阳是神。所以反馈到童话,童话的亮点,并不是那些人物故事整体。而是那些特殊的场景。比如,白雪公主吃苹果的那一霎那。老女巫最后把懒惰的姑娘变成木头扔进火炉说:这下房间可以亮点了。最最懒惰的那个王子赢得了皇位。不管目的如何,这些在前面埋下伏笔,或者可想而知的情节突然一个大转折。这些瞬间才是最让童话“熠熠生辉”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