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而觉得好笑,时而觉得悲凉,就是我看这本书的感觉。
看豆瓣上很多人评论说作者在误导大家,书中描述根本不是真实的访谈手记,而是一本小说而已。如果说文学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话,艺术总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者创作出来有些出入也是可以接受的吧。不管真实性有多少,至少很多章节代入感真的很强,许多精神病人的观点经常使我在脑海中闪现“自己也曾有这样的想法”、“有道理”、“逻辑全对,无可挑剔”一类的想法,而有些涉及物理学、量子力学的我也是看的云里雾里(尽管一直是理工科生,但是对于量子这种高深的概念还是一知半解),但是也有想要去翻看一下相关书籍进一步学习的冲动。难道我也具备精神病潜质?
之前有看过有人研究其实每个人都有精神病基因,只是是否表现出来,以及表现形式如何,这一点在书中作者也提到了。被社会普适价值观认同的表现形式,就会成为普通大众眼中的“天才”,而不被认同或者说暂时不被认同的表现形式,就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精神病”。我记得作者提到过如何引导一个精神病人出院的,让她把自己“天马行空”的那些想法隐藏起来,不要随便对别人讲,在别人眼中六畜无害的她也就是“正常人”了。想想自己也经常冒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大部分也就只是自己想想罢了,有些也给家人朋友讲过,也被说过“有病吧”,但是说者和听者其实都是一种开玩笑的态度,谁也没有往心里去。看到某些章节,我竟曾经也有这样想法的时候,心里也咯噔一下,难不成哪天我也会发病吧。后来又细想,我没人家的执着,或者说直白一些,成为精神病人,光有奇怪想法是不够的,必须爱钻牛角尖,足够偏执。想想自己不具备这点,也就放下心来。
其实不论是已经被判定的精神病人也好,还是在走向精神病路上的也好,最可怕的是孤独。这一点,天才也一样,被社会认可之前,天才们也都要经历漫长的不被理解,甚至无情打压,但是天才们在孤独的探索道路上坚持出了被后世认可的成果,这就是天才与精神病人的最大区别吧。是不是这就是所谓的“不成仁便成魔”?
依然希望每个人都经受各方压力的今天,我们的社会多些宽容和关爱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