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有上进心的人,相比于整天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看手机的室友,我的课余生活很丰富:因为加入了学校广播台,我可以周末去录音间录自己喜欢的文章,自己做后期处理,发到朋友圈;看到同学尤克里里弹的很棒,我也去买了一把,想着在学校的晚会上大放异彩;看到学校广场上同学滑板玩的很花,自己也在某宝上面搜索“新手的第一块滑板应该怎么选”。
对于录音作品,朋友圈有人评论“还行,凑活”,要知道在一屏幕的点赞和肯定的评论当中,这样否定的评论很扎眼。所以,录音间也就去的越来越少;尤克里里买到以后,无奈自己连五线谱都不认识,所以它最终难逃束之高阁的命运;在广场玩滑板,摔了好几次,原来滑板这么难学啊,后来班里同学都觉得我是个特别大气的人,因为他们借我的板时,我总是很爽快。
准确的说,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只有“三分钟热度”的人,某段时间非常喜欢某样东西,喜欢的不得了,但是真正得到之后又会很快失去兴趣。小学时候喜欢书法,艰难的写完一本字帖,当然,那本字帖也给我的书法写作之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对于自己目前的专业更是如此,真的怀疑当初的这个专业是不是自己选的,现在看着厚厚的专业书籍,满满的全是抵触心理。
我的生活里,“三分钟热度”似乎主导了我的很多事情,甚至对于朋友和自己喜欢的人也是如此,刚开始接触,觉得眼前人做什么都能吸引到我,自己也总是带着巨大的热情寻找彼此间的相似之处,但相处一段时间后,又会慢慢抽离。
现在流行“斜杠青年”,他们似乎永远活力四射,对待身边事,永远有不会被满足的好奇心,他们极强的学习能力,让我望尘莫及。与他们的热情似火相比,我似乎永远只是满足于浅显的了解和表面的喜欢。我想要的,或许只是生活的一种体验,一旦获得了这种体验,我就不愿意去面对它背后所带来的辛苦与烦恼。
生活中,更多时候都是处于困顿和自我怀疑的状态,有的时候会很焦虑,怕自己一直甚至一生都是这样的状态。又或许,也仅仅只是懒而已。
在这个时代,兴趣是一件被过度美化的东西。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时常被当作激情,热情,坚持等等,以至于当人们的自我价值未得到实现,或者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可能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
于是我们学架子鼓,练书法,穷游,看文艺电影,但深究起来,我们真正感兴趣的,其实不是兴趣本身,而是它所能带给我们的东西,我们总想通过的我们娴熟的滑板技巧或者触碰到某个话题时的侃侃而谈来换取点什么。
换点什么呢?
有的人希望用一些牛逼的兴趣爱好,来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有些人想通过一些清高,小众的爱好,来逃避世俗的焦虑。更多时候,兴趣爱好充当了这样天马行空的载体:我现在之所以不够成功,是因为我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朝一日,我能找到自己的爱好所在,我一定会是人群中最耀眼的一个。
但是,生活并不总是充满激情和乐趣。如果没有办法通过寻求某种兴趣爱好来找到某种激情,不如就做当下最简单的事吧,并且把它当作一种修行,一种对自我意志的磨练。就像学生背诵课文,农民下地干活,僧侣吃斋念佛,可以说他们是在做他们感兴趣的事,也可以说不是,他们只是在生活。
生活,需要我们我们去接受简单和枯燥,需要我们在繁华的社会中,静下心来,着眼于自己当下手里的事儿,充实的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生产线上的工人,也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某一种特定的动作,才有了后来的熟练快捷,我们在慨叹技术工人可以在挖掘机的铲斗上固定好毛笔,然后用毛笔写出工整的毛笔字的同时,更应该想到,这种高超的技艺,背后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的堆砌,还需要反思,总结,了解背后的原理。
有些事,做着做着,才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即便是这样,我们更应该明白,兴趣爱好,只是让自己的付出更有意义。
面对生活,有人喜欢阅读,有人喜欢运动,有人喜欢花花,静下心来,去发现一种能让你完全放松自我,沉浸进去的事物,在这全情的投入和享受中,感受快乐和平静,用这快乐抵抗平凡生活的庸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