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84)《拟古九首》(其八)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84)《拟古九首》(其八)

作者: 书山花开 | 来源:发表于2019-03-11 18:19 被阅读2次

    文/书山花开

    ❂原诗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67】

    少年心志壮而且猛,持着宝剑独自出游。

    谁说出外并不遥远,从张掖又转往幽州。

    饿了就吃那首阳山的薇菜,渴了就饮一掬易水的清流。

    见不到这些令人倾慕的人物,看到的只有古时的荒丘。

    路边有两座高高的坟墓,里面埋葬着伯牙与庄周。

    这类高士难以再得,到处行游,何所追求?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74】

    少时健壮性刚烈,持剑只身去远游。谁讲此行游不远?我从张掖到幽州。

    饥食野菜学夷叔,口渴便喝易水流。不见心中知音者,但见古时荒墓丘。

    路边两座高坟墓,乃葬伯牙与庄周。贤士知音难再得,远游还想何所求?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103】

    年青时我体魄健壮性情刚烈,为寻知己独自仗剑四方邀游。

    我走过的路程漫长而辽阔,从张掖直到幽州。

    饿了,采几丛夷、齐吃过的野莱充饥,渴了,掬一捧送别荆轲的易水润喉。

    苦寻觅没有遇到半个活着的知已,我所仰慕的古人一个个早进荒丘。

    曾见过路边有两座高坟,那里埋葬着琴师伯牙辩士庄周。

    如今世上已没有知音的人,我毋须再枉自奔走四处寻求。

    ❂解释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73】

    这首诗假托自己少年之时仗剑远游、寻觅知音而不得的经历,抒发了深沉的愤世之情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102】

    作者在诗中虚拟少壮远游,遍寻而不得知己,讽刺当耐世风丧收,慨叹没有人了解自己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p165】

    本首通过想象中的少年远游而未遇知己的描述,抒发诗人的愤世之情和报国之念一方面他感到志士无人,知音难得;另一方面又感念旧国,饥渴不忘。这两种思想都集中在陶渊明这首诗中,正如清代蒋薰所说:“不为易水荆轲,便作首阳夷、齐,此渊明‘抚剑行游初意’。伯牙、庄周,其退步也。”可见陶渊明思想中的忠愤心事也是很强烈的,即使已经归隐,其豪情壮志也时而披露于诗中。因为陶渊明的归隐,也不过是诗人效伯牙,庄周采取“其退步”的行动而已。

    全诗章法严谨,寄托遥深。前四句抚剑出游,少年侠骨,英姿勃勃。中四句言出访对象为首阳义士,易水剑客,饥、渴二字,托意显然。后四句再言伯牙、庄周,已成坟丘。知音贤者,固不易逢。而此游又意欲何往?所觅者举世又将何求?愤慨哀思之音,无限凄楚激越。

    【《中国诗苑精华 陶渊明卷》,p162】

    这首诗假托自己少年时慷慨任气,远游四方,遍寻知己,然世乱时移,国破家亡,遂有首阳之耻,易水之悲。盛世难再,知己难逢,故而罢远游也

    【张彦《陶诗今说》,p149】

    这是一首绝妙佳作——抒情与想象的结晶。诗人写出的头两句“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给读者一种“写实”的感觉,细看下文则恍然大悟,全篇都是诗人陶公的遐想:他并不曾远游到当时被视为边疆的张掖和幽州,也不曾到过首阳和易水,哪里看见过伯牙和庄周的高坟,统统全是想象。

    想象是为了抒其情、述其志。诗以言志也!自古亦然。

    诗人,起码得具备比常人更丰腴的“情”。无情、少情者,做不了诗人,因为他写不出诗。诗人还得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做不成诗人,因为他写不出好诗。另外,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如诗人陶公。

    【金融鼎《陶渊明集注新修》,p188】

    说明:本首写知音难觅。作者假托自己年轻时曾出外远游,寻找知己,但只见古时相知人的坟墓,却不见现实中有一个知己,于是只好罢游

    辑评: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卷四:伯牙之琴,庄子之言,惟锤、惠能听;今有能听之人而无可听之言,此渊明所以罢远游也。何孟春注《陶靖节集》卷四:此晋亡以后愤世之辞。首阳、易水,以寓夷、齐耻食周粟、荆轲为燕报仇之意。

    吴菘《论陶》:忠君报国之念,隐然发露,绝非隐逸忘世者。盖少时抚剑行游边塞,无非欲访西山之义士,易水之剑客。此我所欲相知者,而不可得见;唯见伯牙、庄周两坟。伯牙因锺子期死而绝弦,庄周因惠子死而深暝,悲无知己也。今夷、齐、荆轲之徒既难再得,是无知己矣,吾虽游行,何所求哉?此士,即指夷、齐、荆轲也。伯牙、庄周为知己作喻,“吾行欲何求”,正应“抚剑行游”,起结相呼应,上下一气。后《咏荆》一首,写得异样出色。结云:“其人虽已,千古有余情。”渊明志趣,从可知矣。

    温汝能纂集《陶诗汇评》卷四:渊明有荆轲、夷、齐之心志,而时会各殊,所怀不遂,故不得不作退一步想也。篇中寄托遥深,只可为知者道尔。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83)《拟古九首》(其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84)《拟古九首》(其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izb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