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以为自己考上了大学,算是终于逃离了应试教育的圈子,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并非想说自己上了大学还要考试,而是我们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大环境。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应试束缚了,但身边的弟弟妹妹他们仍在经受应试教育的“洗礼”。
放假回家,两位家长找到我,希望我帮她们上初中的孩子做思想工作,孩子有些厌学情绪。
当时觉得这工作很简单,不过是谈心嘛,谈谈读书的重要性。
但当我细细思考才发现,其实这工作一点也不容易。
因为,曾经我也是个厌学的孩子。
当时我也费尽心思想要找到读书的意义。
初中的自己,凭着好胜心和父母的期望,老师关心,同学和睦,课业能跟上,在这样的环境下,很自然的努力学习,没有过多深入的思考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好的高中好的前程就是给到并且接受的唯一答案了。
可到高中,应试的压力一次次加码。写不完的作业,评比不完的考试,充满未知的将来,这一切都让我身心俱疲。当思想开始探寻意义的时候,我无法做到逼迫自己麻木地投身单调的备考当中,我一次次的逃离,一次次在课间、午后、晚修徘徊在操场、校道、隐秘的小路,思考我究竟为了什么努力。
一次次看到别人在忙不迭的备考,而我置身事外(只是表面的如此),会感叹自己对自己真好啊,放空真的是一种奢侈、让精神喘息的空隙,也是我神经不崩坏的保证。
在我四处游荡校园,逃离轨道时,有过陪同我讨论人生理想到宿舍门禁时间的伙伴,有过寄托美好幻想的对象,如此看来我还算不上一个运气太差的人。
据我了解,我并不是唯一的一个厌学的人,大家几乎都厌学,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压抑程度不同,释放压力的方式不同罢了。
我见过这样一个“长期漫游者”,他长久的在校道徘徊,在上课的时候,还能看到他从窗边倏忽而过,像是一个奇异的存在。有时遇上了,还会有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
无论如何,自知读书责任在身,虽偶尔频繁给自己的神经放假,但仍不敢过头。
我一次次试图给自己抓住一些虚幻缥缈的意义,好让自己重新投入正常的轨道。
几次都怀疑自己都要弃战而逃的时候,还是一面撑着一面挣扎思考,虽然想不出个所以然,但最后在一次次和朋友的讨论当中我还是找到了一个我自己的解释。
为什么我们要经受这一切,这一切是不合理的。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经受呢?
因为我们要经受住了,才能有机会改变它。
于是,我给自己一个宏大的历史使命作为支撑——我要改变中国高考制度。
虽然当时也知道困难重重,树大根深,但至少给了我坚持下去的理由。
它并没有一下见效,我还是会反复问我的朋友,我们究竟为什么要继续生活的这一切?
她会提醒我,你不是说要为未来的教育努力吗?
然后,我回答是啊,接着陷入沉思。
有了这个“伟大又虚弱”的目标,我因此变得更好了吗?
现在看来,当时最后几个月,我仍旧没有安心努力学习,没有用尽全力,依旧反反复复,逃离回归,回归逃离。
但至少,但是它支撑我走了过来,它让我去思考更多。
考上大学,终于解套了。但似乎这个理想在现实下也显得黯淡了。
其实,直到现在我还未能够清晰地给当初苦苦挣扎的自己一个答案。
今天,弟弟妹妹们带着我曾经的困惑来询问我,只不过是又一次敲打我。
嘿,你还欠我一个答案呢!
是啊,我还欠自己一个答案呢。
尾声:
举子忙,尚且不忘反思自己是忙个什么劲?
那我们不妨想一想自己又活个什么劲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