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啮(niè)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
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肩吾见狂接舆,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女?”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
狂接舆曰:“是欺德也。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且鸟高飞以避矰(zēng)弋之害,鼷(xī)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
天根游于殷阳,至蓼(liǎo)水之上,适遭无名人而问焉,曰:“请问为天下。”
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莽眇(miǎo)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埌(kuànglàng)之野。汝又何帠(yì)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
又复问。无名人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阳子居见老聃(dān),曰:“有人于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老聃曰:“是于圣人也,胥(xū)易技系,劳形怵(chù)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来田,猿狙(jū)之便、执斄(lí)之狗来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阳子居蹴然[820]曰:“敢问明王之治。”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十行采集:
1.能听任自然、顺乎民情、行不言之教的人才能做帝王。《道德经》“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入于非人”,就是进入到外物与自我相分的境地。庄子认为,从根本上讲外物与自我统一为一体而无所分别。理想的为政者,就是听任人之所为,从不堕入物我两分的困境。
3.“以己为马”“以己为牛”也听之任之。庄子借蒲衣子这位高人的“重言”,讲的是其实是他齐物的思想。
4.不要老用自己的想法、私心去干涉自然的发展。肩吾讲的是典型的法家的观点,庄子借接舆之口,讲了道家对法家思想的反对。
5.“无何有之乡”成了一个典故,是指空无所有的地方,在庄文中是指逍遥自得的状态,是对精神世界绝对自由的追求。
6.帝王只能去帮助万物,像春风化雨一样,不要露行迹,不要过多地干涉,而要无为而治。
7.在庄子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都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8.白居易《读庄子》:
“去国辞家谪异方,中心自怪少忧伤。
为寻庄子知归处,认得无何是本乡。”
9.庄子认为,有些人能力强,有时候反而会给他招来祸患。
10.老庄的“无”的哲学是一脉相承的。
一行精华:
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
触动,反思,改变:
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多为、不妄为,有所不为。值得所有管理者自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