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创作的长篇小说。
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故事。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
这里写的是一个无论在生活里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都很常见的桃色事件,但是作者的笔触感知到的是旁人尚未涉及的敏感区域。爱玛的死不仅仅是她自身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情感堕落的过程,作者努力地找寻着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
创作背景
19世纪40年代,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确立的时期,法国的资产阶级也在“七月革命”后取得了统治地位,并且,伴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渐推进,法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工农业在这一时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小说正是刻画了1848年资产阶级取得全面胜利后的法国第二帝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小说取材于真人真事:一个乡村医生夫人的服毒案。
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花了四年零四个月,每天工作十二小时。正反两面的草稿写了一千八百页,最后定稿不到五百页。1856年《包法利夫人》在《巴黎杂志》上发表。
作品主题
如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对骑士小说的清算一样,《包法利夫人》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浪漫主义与浪漫派小说的清算。女主人公爱玛·包法利(“爱玛”是个浪漫的名字,“包法利”Bovary这个姓氏的词根Bov-包含“牛”的意思:福楼拜煞费苦心选定的这个姓名,本身就意味着想入非非的浪漫与平庸的现实之间的反差)。
故事很简单,没有浪漫派小说曲折离奇的情节,无非是一个“淫妇”通奸偷情,自食恶果。作者的本意也不是讲故事,他为小说加了一个副标题:《外省风俗》。作品展示了十九世纪中叶法国外省生活的工笔画卷,那是个单调沉闷、狭隘闭塞的世界,容不得半点对高尚的理想,乃至爱玛这样对虚幻的“幸福”的追求,而以药剂师郝麦为代表的所谓自由资产者打着科学的旗号,欺世盗名,无往而不胜。妇女在这个社会中更是弱者。
小说描写包法利夫人爱玛为摆脱不幸婚姻,追求不正当爱情而导致堕落毁灭的悲剧。它批判了消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不良影响,尖锐地抨击了外省贵族、地主、高利贷者、市侩的恶德丑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腐朽堕落的社会风习及小市民的鄙俗、猥琐,真实地再现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在表面繁荣掩盖下的残酷现实。将现实和幻想都作为批判对象,是福楼拜这部小说的独创之处/在理想的对照之下,现实是多么庸俗丑恶;在现实的反衬之下,理想又显得多么空虚苍白可笑。幻想与现实的强大反差,消极浪漫主义的不良影响和丑恶残酷现实的腐蚀,是造成爱玛悲剧的原因。
小说女主人公爱玛为追求浪漫而理想的爱情,终于与现实发生冲突,走上了毁灭的道路。拜伦说过,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的全部。爱玛悲剧命运的根源就在于她作为一个女性,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和生命都奉献给了爱情,追求完美、理想而又浪漫的爱情,成了束缚她一生的镣铐。
此外,小说也阐释了一个人生普遍存在的困惑:人在追求完美、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往往会陷身欲望与现实的冲突,恰如戴上镣铐或落入陷阱,无法解脱,不能自拔,最终可能会导致失败或毁灭,尽管在挣扎过程中或许也有暂时的成功,但总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爱玛·包法利,没法使她的充满热情的浪漫主义屈从于世俗的现实。她的通奸行为是为了满足她不切实际的愿望。她过着一种与她读过的小说中描述的那样的时髦的生活方式。她的悲剧结局是她逃避现实的结果。她看不到自己是个失败者,也不愿承认自己沉迷于过分的浪漫之中。她随后自杀也属于逃避现实的表现。这说明了浪漫主义幻想的破灭。
福楼拜在小说中客观地揭示了酿成包法利夫人自杀的前因后果,陈述了社会所不能推卸的责任。爱玛的堕落是命中注定的,在劫难逃,并不是她本人的错,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爱玛自杀后,郝麦得到了十字勋章,把爱玛逼得自杀的奸商兼高利贷者勒乐却发了财。
艺术特色
《包法利夫人》具有明显的双重想象型叙事艺术特色。该小说主要讲述女主人公爱玛不满其作为普通乡村医生的丈夫查理。包法利的平庸无趣,不满现实家庭生活的沉闷单调,带着对理想生活和爱情的热烈追求,在无可遏制的情欲支配下,先后邂逅青年文书赖昂和产业绅士罗道尔弗并与其偷情,最后遭到抛弃并走向自杀的悲剧故事。从想象叙事来看,福楼拜首先从包法利夫人的原型欧仁·德拉马尔,一个和包法利夫人命运相似的现实人物生活事件出发,用一个女人不满一个男人带给她的生活,从而追求另外两个男人并造成悲剧的完整故事构成了作家的想象性艺术空间。其次,在作家所构建的艺术空间里,其中的人物同样存在想象性活动,主要是包法利夫人的想象性活动,甚至可以说正是女主人公的想象使故事本身走向毁灭性的结局。
在《包法利夫人》中,无论是写景、叙事、写人福楼拜皆能运用非常精细的笔触,使描绘刻画无不栩栩如生。“侯爵府邸是近代建筑,意大利风格两翼前伸,三座台阶,连着一片大草坪,有几只母牛在吃草,一丛一丛大树,距离相等,分列两旁……”。这种写景正符合细密画“繁褥而刻意的装饰……极尽描绘之能事,线条纤细如丝,工整细腻、纤毫毕现,可谓尽精微而致广大”的特点,不是绘画胜似绘画。可以说,福楼拜正是通过这种细密画型叙事艺术手段赋予了《包法利夫人别源象型叙事、平板型叙事以切实而又无限丰富的内涵。
福楼拜把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当作小说创作的最高原则。他反对艺术家在作品中直接露面做主观的抒情、评价和道德评价,主张作家的思想倾向与评价寓于场面、情节和形象的自然之中,福楼拜的这种让倾向从形象的描述中的自然地流露出来的艺术手法正是现实主义的重要特征,在《包法利夫人》中主要表现为叙事角度的转换。作者没有在作品中表述自己的观点,不对人物进行道德批判,而是大量运用了内聚焦的叙事手法,并且根据情节需要不断变换焦点,从某个人物的视角出发摄取生活中的景象,并将人物的内心活动投射于外部世界,使描写变成叙述的一部分。上卷第九章有这样的一段:“但是特别是用饭时间,她最忍受不了:楼下这间小厅房,壁炉冒烟,门吱嘎响,墙上渗水,石板地潮湿。她觉得人生的辛酸统统盛在她的盆子里,肉香从她的灵魂深处,仿佛勾起别的恶浊的气味。查理吃饭吃的很慢;她不是嘎巴一咬棒子,就是支起胳膊肘,用尖刀在油布上划小道道。”这一段描写其实是作者通过白描将艾玛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出来,使读者通过艾玛的眼睛看到餐桌上的情况。这段文字从白描转到人物感受,再转到白描,作者始终隐没不见,体现了作者客观性的创作手法。
作品影响
《包法利夫人》不仅标志着19世纪法国小说史的一个转折,而且在世界范围影响了小说这个文学体裁在此后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作品评价
法国作家左拉:“以《包法利夫人》为典型的自然主义小说的首要特征,是准确复制生活,排除任何故事性成分。作品的结构仅在于选择场景以及某种和谐的展开秩序……最终是小说家杀死主人公,如果他只接受普通生活的平常进程。”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包法利夫人沉浸于想入非非的浪漫爱情的遐想中,她像男性一样痴心地、慷慨地委身于那些卑劣的家伙,也如同一些诗人醉心于女人一样。其实这个女人在她的同类中,在她狭窄的世界里和局限的视野中是很崇高的。
法国学者布吕纳:“在法国小说史里,《包法利夫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说明某些东西的结束和某些东西的开始。”
翻译家、作家李健吾:爱玛是一个属于虚伪的诗与虚伪的情感的女人。
作家苏童:《包法利夫人》是一部包含人性弱点的百科全书,认为它几乎不带评判色彩地描述了一个女人在追求爱情和物质享乐时的可爱与可气、激情与痴狂以及任性与堕落。
嫁给不懂自己的男人,将是一场灾难
有人说,爱情应是眼睛为她下着雨,心却为她打着伞。有人觉得,爱情是柴米油盐,相濡以沫,白首不相离。有人认为,西方人的爱情像强烈开放的花朵,东方人的爱情则像两朵花之间微妙的芳香。关于爱情,每个人各有理解。
“真正的爱情应该像一阵风暴,电闪雷鸣,惊心动魄,让人丧失理智,完全沉浸在疯狂迷乱之中。”
这是包法利夫人的想法。她是个单纯、喜欢幻想、追求浪漫的女人。追求浪漫、喜欢幻想,本身并没错,然而这种性情,与她身边的人、所处的婚姻构成矛盾,最终酿成一场灾难。《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经典之作,被列入世界十佳小说。读完这部小说,我想起两句歌词:“你懂了,所以我自由;你不懂,所以我坠落。”包法利夫人便是如此,在婚姻中渴望爱情,在爱情中渴望懂得。因为不懂,所以坠落。站在道德制高点进行谴责,很容易,却也无趣,倒不如抛却世俗标准的束缚,以包容之心观之,更能理解人性这本大书。
同床异梦的婚姻
小说的女主人公叫艾玛,农场主的女儿。艾玛年轻漂亮,生性浪漫,在修道院期间,她学会弹琴、画画,但因为受不了那里的清规戒律,被父亲接了回去。她喜欢看言情小说、寻求刺激,喜欢对爱情进行天马行空的幻想,比如英雄骑着黑色骏马飞驰而来,比如半夜时分举着火炬举行婚礼。可惜,父亲为她操办了一场平淡无奇的婚礼,从此成为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先生完全是另外一种人。他勤勉、老实,甚至有点木讷,在父母安排下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行医、结婚等人生程序。第一任妻子病逝后,他娶了艾玛。第二次婚姻让包法利感到心满意足,面对年轻貌美的娇妻,他觉得怎么爱都不够。他对她言听计从,百依百顺;每天出门,他都会回头抛出一个飞吻,依依不舍;他会悄悄走上前,亲吻她的后背,情意绵绵。艾玛却很快对婚姻产生怀疑,因为她没有从中感受到爱情的幸福、忘情、狂热。她向往狂暴的大海,渴望丈夫倾听她的内心想法,书上写道:
“如果他的目光,即使只有那么一次,接触了她的心灵,许多话就会脱口而出。”
包法利努力工作,却不会来事,虽然温柔体贴,却缺乏生活的情调,每当艾玛向他请教一些事情,总是一问三不知。艾玛引导他到花前月下,吟诵激情飞扬的诗句。可他对这些东西无动于衷,也没有赞许的表现。于是她开始怀疑丈夫,怀疑他各种爱的表现只是出于习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读者,我知道包法利不是不爱她,而是不会用她想要的方式来爱。婚姻的乏味、人性的虚荣,促使艾玛想入非非——另一个丈夫,另一种生活……她渴望舞会带来的欢乐,还有灯红酒绿的疯狂。虽然同床,终究异梦,因为一个困于现实,一个沉迷幻想。世间有多少夫妻,像包法利与艾玛这样在婚姻里同床异梦?
渴望懂得的女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活是心念的产物。为人妻、为人母的艾玛厌倦平淡,她始终渴望激情,很快就有了生命中的第一个情人莱昂。他是小镇法律事务所新来的实习生,年轻,羞涩,内心蠢蠢欲动,却不知怎样表达,也没有勇气表达。艾玛与这位年轻人找到共同话题,两人交流读书,聊抒情诗,还在各自窗台上摆弄花盆时遥遥相望,眉目传情。跟没有情趣加上中年发福的丈夫相比,莱昂显得很可爱,让人忍不住想去爱。艾玛有点坏,明知对方对自己有意思,却故作矜持,以便在对对方情感驿动的想象中享受欢乐。与其说艾玛爱上莱昂,不如说她迷上了爱与被爱的感觉。往深处看,她其实是想借由爱情获得懂得。书里写道:“她真希望莱昂能看透她的心思,她也设想了一些机会和事件,帮助莱昂读懂她的心。”然而莱昂这个嫩雏,没能读懂,也没行动,随后因为工作之故去了远方。爱而不得,情欲之火却已点燃,艾玛倍感痛苦。同床共枕的包法利对此浑然不觉,还自以为给了妻子幸福。她恨包法利,觉得丈夫的存在是她追求真正幸福的障碍。福楼拜洞彻人性,也很懂女人心,对艾玛这时候的复杂心理,他毫不留情地给予揭露:
家庭生活的平凡促使她向往奢华,夫妻关系的平淡使她渴望外遇。
她真希望包法利打她一顿,使她更有理由恨他、报复他。
有时,她也为对自己的残酷想法吃惊不已。
人总是矛盾的,既追求自由、渴望爱情,又无法摆脱世俗道德的约束时,便从别人那里寻找理由,作为自我解脱的借口。
一个女人,喜欢浪漫,富有激情,向往奢华生活,这本身有错吗?
我不禁想:如果包法利懂得女人心,浪漫一点,富有情趣一点,他的夫人还会逸出围城的墙头吗?
家破人亡的结局
艾玛的第二个情人罗多尔夫是庄园主,也是情场老手。三言两语,他就摸透了艾玛的心思。他知道,要把这个女人搞上手,小菜一碟。
时机来了——
镇上开办农业博览会,当众人在广场上聆听官员讲话时,罗多尔夫与艾玛在楼上独处一室。
他试探她,迎合她,恭维她,用欲擒故纵的手段,加上天花乱坠的情话,将她灌醉。
故事进展至此,福楼拜对艾玛的心理活动再次进行剖析:
她终于拥有爱情的欢愉、幸福的狂热,这些原已令她绝望的东西。她正在进入一个男欢女爱,令人心醉神迷和疯狂的神奇世界。
这个愚蠢的傻女人,太耽于爱情的幻想了。
她太沉迷于爱与被爱的感觉,而这种爱与被爱,极大程度建立于肉欲的基础上,并且掺入金钱名利的杂质。
足够强烈,却不纯粹。
因为罗多尔夫,艾玛爱着心中苏醒的某种感觉。
她以为,这就是爱情,殊不知在情人那里,这只是一场游戏。
女人一旦沉迷于爱情的幻想,就会变得义无反顾。
失去理智的艾玛提议私奔,罗多尔夫同意了,然后临阵逃脱。
这一打击让艾玛痛苦得差点自杀。
她痛定思痛,决定重新做人,然而,幻想的习惯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当她在戏院与莱昂久别重逢时,情欲的暗焰重新燃起。
莱昂不再羞涩,他已经学会坏男人的花招,每次的爱而不得,引起更深的欲望,让艾玛比以往更加飞蛾扑火。
为了与情人幽会,艾玛开始谎话连篇;为了贪图享乐,艾玛向放贷款的人打下第一张欠条,然后第二张、第三张……
在一次又一次的幽会中,在疯狂迷乱的享乐中,艾玛债台高筑却浑然不觉,直到讨债人逼上家门。
无奈之下,艾玛向情夫罗多尔夫求助,他表示爱莫能助;又向莱昂求助,他却不告而别……
面对被玩弄的屈辱、无力偿还的债务,艾玛最终服毒自杀。
包法利在妻子遗物(莱昂的信、罗多尔夫的信)中了解到了这一切的来龙去脉,没过多久,他死在自家花园里。
如果说,包法利夫人是死于万箭穿心,包法利则是死于万念俱灰。
一个家庭就此破碎,他俩的孩子沦为孤儿。
“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是什么使得自己不快乐?又是什么给自己带来痛苦?
艾玛也曾这样扪心自问,却因为在生活中迷失,而找不出答案。
她也曾想过痛改前非,回归家庭,可惜每每这个时候,看到丈夫乏味无知的呆相,便打消了回心转意的念头,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他。
对爱情和懂得,包法利夫人孜孜以求,可惜没有遇到懂得她的男人,她也没读懂自己。
年轻时候的福楼拜也曾放纵不羁,后来患上癫痫,开始过另一种生活,安静,自律,献身于文学事业,终身未娶。
《包法利夫人》一书,让他花了4年时间,终成不朽,作家苏童将这部文学名著视为“包含人性弱点的百科全书”。
福楼拜曾对朋友坦言:“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文学是镜,照见读者的心灵。文学也是灯,照亮阅读者的心扉。
单纯、叛逆、浪漫、虚荣、虚伪、自私、精明、激情、不甘平庸、渴望爱情,包法利夫人的这些复杂性格,不也或多或少反映在天下所有男女的身上?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人人都是包法利夫人,至少是一部分的包法利夫人。
面对生活和婚姻,每个人都是如此:
一边喜欢安全、稳定、平淡的日子;一边又向往探索、未知、激情的冒险。
当我们慢慢懂得自己,懂得控制横逸的欲望,懂得平衡内心相悖的欲求,也就能够避免包法利夫人式的悲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