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反映两市最为活跃的股票走势的指数:申万活跃指数。
活跃股指数编制的意义,就是假设投资者一直投资于A股市场最活跃的股票,最终看看能取得怎样的回报。其基本编制规则,是选取周换手率最高的前100家公司,计算其涨跌幅,然后每周轮换股票。也就是说,假设投资者一直买入交易最活跃的100个股票,并按周更新。
结果,这个指数在发布18年以后的2017年1月20日,报收于10.11点。是的,你没看错,从1000点跌到10.11点,下跌幅度99%。而且,这还没考虑调仓中可能产生的冲击成本和交易费用。

所以,如果有这样一个投资者,孜孜不倦的在这18年之中,持续买入A股交易最活跃的股票,那么他可以亏的几乎一分钱不剩。这很好的说明了70%的散户亏损的原因,因为散户总是想参与市场的每一个热点,不愿放过每一个波段。这,就是申万活跃股指数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看了上面的例子,对投资,还能说是越努力越幸运吗?
Peter为好朋友们总结了四条不努力也能躺赚的投资秘籍。
1、投资低估优质指数基金。
个股波动大,易暴雷,反而是指数基金,买入了一篮子成分股,即使有个别公司出现黑天鹅事件,对指数基金整体影响并不大。
指数是唯一一个确定牛市到来必涨的品种,在低估时投资,下跌有限,上涨无限,相当于给自己的钱挖了很宽的护城河,最终的投资收益也会被放大。
并不是所有指数都是值得投资的,比如说上文提及的追热门的申万活跃指数,十年不涨的上证综指等。我们投资的必然是优质指数,这给最后的赢面增大了概率。我们来看下优质指数成立以来的涨幅。
中证500指数,2007年至今,5.7倍。
中证红利指数,2008年至今,5倍。
全指消费指数,2004年至今,11倍。
全指医药指数,2004年至今,9倍。
这些指数在过去时间里,无一例外的跑赢了核心地段的房价涨幅。
2、构建投资组合。
很多所谓的资深人士给散户的建议是集中持股,不要分散,这样拥有极少本金的散户才有可能快速完成第一桶金的积累,况且,指数基金已经自动的做了分散投资了,还有必要进行投资组合的构建吗?
当然有必要。
指数基金只是对某个特定领域的成分股做了分散,举个例子。
沪深300,成分股规模在300亿左右。
中证500,成分股规模在100亿左右。
中证1000,成分股规模在50亿左右。
这些宽基指数是对公司规模进行分散。
中证必需消费指数,成分股主要是和老百姓吃吃喝喝的上市公司。
医药100指数,两市流动性最好,规模排名前100的医药公司。
这些指数是对特定的行业进行分散。
但仍然可能有风险。
2016年至2018年底,中小创连续单边下跌三年,尤其是创业板,在15年暴跌的基础上继续下挫55%,没办法,上一波牛市涨得太没节操了,如果你在熔断后看好中小创的投资价值,即使是投资指数基金,市值也会折损过半。
同样的,史称最抗跌的医药100指数,受带量采购政策影响,当时还只是一个消息,自2018年6月起,在8个月时间里,跌去5000点,至今仍未收复失地。
在上面案例中,如果你仅仅持有单一指数,无疑依旧有壮烈牺牲的可能性,所以,指数的配置依旧是必须的,像Peter配置的中证红利、必须消费、医药100、500低波动和计算机指数,去年6月至今上涨28%,跑赢沪深300近16个百分点,而这无非是熊市相对跌得少,牛市跑输不多带来的。
3、熊市努力筹钱。
筹钱可以来自两个方面。
融资渠道和人力资本的转化渠道。
人力资本是劳务报酬所得,这也是90%的群体所能够触及的筹钱渠道。用自己的钱被庄家大户收割也是绝大多数人的最终归宿。而且这部分钱是除了日常开销和抗击风险之后的结余,在房价高企的当下,慢慢熬吧,经过多轮的牛熊转换,最终还是会有一些回报的。
10万的十倍是100万,当你拥有1000万投资资金时,10%就是100万。所以一个人最为重要的还是融资能力,他可以极大的放大你的投资收益。
对大多数人来说,融资主要来源于父母亲戚,也有一部分是好朋友,还有一些可能是看你天花乱坠一阵猛吹后给“坑”进来的。他们的钱投到你这儿不一定是想赚多少钱,而是出于对你的信任,运用你的智慧尽可能的让这些钱投入到低估指数中,别辜负了他们。
4、牛市风轻云淡。
如果说熊市最大的风险是面对下跌,恐慌性的抛出手中资产的话,那牛市中最大的风险则是看着利润的急速上窜,出于来回坐过山车的担心,匆忙卖出依旧有较大上涨空间的资产。这以后,要么在行情极端火爆时因按捺不住再次进场,最终不仅赔光利润,甚至连本金都搭进去;要么完整的错过整段行情,只能等到下一次熊市再入场,实现不了财富的有效积累。
所以牛市到了,该做的反而是远离噪音,远离行情,任他雨打风吹去,不到高估绝不卖出。剩余的时间就是读书写字健身和旅游。
生活非常美好,好好享受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