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确切搞懂想得到的是什么,又如何确定已握在手中还是遥遥无期呢?
“小学生吧?回家写作业去!”“脑残啊,没脑子玩什么游戏!”“SB,不会玩赶紧滚!”接触过网络游戏的人应该对这些嘲讽谩骂不陌生,还有一些张嘴就是问候祖宗十八辈。其实,引发这些言语攻击的并非深仇大恨,往往是错误的操作拖了队友后腿,即使是偶尔的失误或者想法不同,也不能幸免。游戏里组成的团队如此脆弱,前一秒还是队友,下一秒就成了杀父仇人,被喷的体无完肤。
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偶像,可以借助互联网结识一帮同道中人,吹水聊天,分享更多的信息。不幸的是,这种因喜爱而形成的阵营,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彼此之间的争论。争论因讨论而起,却往往又沦为争吵、谩骂。摆事实讲道理,冷静思考文明表达,尊重彼此,多倾听少否认。这些本该存在的原则,成了大街上“创建文明城市,你我共同出力”的条幅,没有人把它当回事。作为网络时代的侠客,骂回去才有气势,并且要快准狠。这样的表达——你们这些科比的球迷全是没脑子瞪眼瞎——成了主流。
有时候会疑惑,这样的网络交流特色会逐步渗透到现实生活吗?试着想了几个场景——办公室里一言不合就开口大骂,又或者在公众场所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自己都觉得好笑,网络的终归是网络的。网络暴力的反弹伤害局限于虚拟形式,现实的争吵、动手脚却可能实打实的伤到自己,更不会像关电脑关手机那般风轻云淡地结束。
相对网络暴力而言,朋友圈点赞、微信群里斗图斗表情温和很多,也更有趣,让人乐此不疲地享受这种新时代的互动。我紧跟潮流投身其中,却发现不过如此。慢慢地,点赞不再是情不自禁,倒成了例行公事或者交作业;微信群里聊天可以一直刷图刷表情,仿佛制作表情包的人早已经把我们的脑洞看得透透彻彻,给出了所有的选项。我们因此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万事俱备,动动手指即可。这种乐趣新鲜却无法细细回味。有人说写信是需要思考的,斟字酌句之后把想法吐露于纸上。信没了,时代变了!
或许自己也是谋杀自由的帮凶。前几日,有位书友在群里推送了一篇文章,看完之后我最直接的感觉是“文笔真好,干净明媚,但又显得空洞无物,喊口号而不接地气”。当我想把个人读后感敲上屏幕的时候,忽然就犹豫了——这会不会是一种冒犯?我可以在群里抢了红包之后,顺手就把“谢谢大佬,再来一个”的表情发出去,自己一点点真切的想法却成了不能见人的有害物。虽然最后还是发了出去,却认了怂——个人之见,如有冒犯多多见谅。我知道自己在怕什么,却不太明白为什么会怕。这种感觉和“我听过真善美,却不怎么信任”很像。
当然,确实是因为最近玩游戏老是被骂才有这么多的牢骚,但疑惑也是真真切切存在。网络语言攻击的肆无忌惮、键盘侠的高谈阔论、乐于其中的随波逐流愈加普遍的同时,要求更多自由的呼声也不绝于耳。我深深地疑惑,网络的极速发展是载着大家更快地追求自由,还是滑离了公众期待的轨道,渐行渐远。换而言之,如此的状态能担负起口口声声追求的自由吗?窃以为,构建自由如盖房建楼,不着眼于地基却奢求高度颇有耍流氓之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