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说到,曾明第一次做为班主任,去给大学生上“思想品德”课,一不带教案,二不带课本,除了那个用了近20年来的水杯之外,空无一物。
连按惯例,例行用来点名的学生名单,也在临行前折好放入了口袋之中,至于用不用得上,曾明也没有做什么打算。
面对同学们对自己的基本尊重和欢迎之词,曾明也别具一格地展示了自己的坦诚和幽默。
进入正题后,已是大二的35班学生,观察之细致,问题之尖锐,确实令曾明印象深刻。
面对同学提出当今最现实的“帮人却被人讹”的问题,曾明自然非常重视,也不可能照搬照抄网络上的套话,或者简单地用大话糊弄过去。
曾明从容地说道:同学们刚刚提到的“帮人却被人讹”的现象,确实在国人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而且好心帮人,对方不但不感激,反而讹上自己,这让中华数千年留传下的“助人为乐”的传统道德受到了置疑,也让做好事的人们心寒。
有人感叹当今世风日下,“不知道是人老了才变坏,还是坏人变老了也坏”。
同学们,这里我想对大家要讲的,不是这些事后之论,而是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你们的眼前或身边后该怎么办?
同学们鸦雀无声,屏声静气地等着曾明的下文。
不能不说曾明是老练的,在利用短暂的语句过度后,立马把自己的观点整理了出来。
有朝一日,如果同学们真的遇见这种事,我送大家一句话:“因能、因人、因时因地”去做。
当然,这也是我的观点,不是辨论赛,非要说出个谁对谁错,重要的是避免事态的恶化,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因能”,是最重要的的一点。
就是说,不管你是出于本能的善意,还是于心不忍想去帮助别人,首先应该估量一下自己的能力。
尤其是经济方面的承受能力。如果你一旦被讹,口说无凭,百口莫辩时,你可以想象自己该是怎样的委屈和难堪。
这一点我不接受反驳,同学们也不用说“难道我就见死不救”等话语来怼我。
我只想问:就算你们冲上前去,不“因能”去救死扶伤,你能做到吗?
其结果就是,一方面做不到救死扶伤,另一方面又怀疑人生,甚至被置于道德的风口浪尖之上,救生不得,欲死不能。
“因人”就是要学会辨识救助的对象究竟是处于何种状况。
不能见之就匆忙出手,不顾一切,盲目自信,殊不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救助之前,还得保持一段距离,与伤者做一定的交流。
同学们可能又会说,救死扶伤之时,那里顾得了那么多?
可我想说的是,按照基本医疗常识,如遇老人或小孩摔倒摔伤,在生命无大碍的时候,是不建议立马去帮助(移动)伤者的。
在不了解老人是否有其他严重的基础病,或小孩的损伤程度时,轻率地扶起老人或小孩时,反而会危及老人生命,或给小孩造成终身残疾。
最好的办法就是帮伤者,拨打120或者是其亲人的电话。
“因时因地”就是说,帮助伤者要看时间和地点,时间地点不对,也不能冒然出手相助,以免自己背上黑锅。
在大白天,人行横道,交通路口,大型商场等都有监控的地方,同学们想做好事,胆子大一些,行事果断一点,到没有什么后顾之忧。
在黑夜里,偏僻的地方,无监控,又没有什么行人的空旷之地,那还是悠着点好。
实在是于心不忍,就打110报警好了,这也算是尽了心意。
总之,上述“因能、因人、因时因地”不能割裂开来,要灵活运用和思考。
其实这几个点,也是考验同学们万一遇上这种事情时,能否有较为全面的处置能力。
曾明有些针对性的言语,看似有些不近人情,但却十分务实的观点,瞬间引起了同学们的窃窃私语。
曾明乘机也牛饮了大半杯,爱人特意给自己准备的菊花茶枸杞茶,同时也等待着同学们的提问。
曾老师,你遇到这种事情时,你会“因能”去做吗?又一个女生的声音问。
我肯定会。一是我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二则我还有一定的体能,帮助一个老人或者一个小孩应该不成问题。
你没有经济收入,又是一个女生,遇上这种情况,我估计你也是爱莫能助,出于爱心,帮伤者拨打120或110还是最佳选择。
曾老师,就算你“因能”,去救死扶伤了,难道你就不怕被讹吗?又一个女声在问。
怕呀。谁说不怕?这就是我为什么强调“因能”行事了。
你做了好事,反而被讹了,又说不清楚,那只能凭自己的能力“救人救到底,送佛送到西了”。
如果你没有能力,那就不仅会被道德绑架,而且很可能吃官司。耽误了学业是小事,万一连累家长,身陷囹圄,那就得不偿失了。
曾老师,万一你“因人”而去救死扶伤,错过了最佳时间,会不会担心舆论谴责。一个男生的声音响起。
舆论?不外乎好、坏和中性,但从我的理解上看,都是可以忽略的。
说句难听的,或老人,或小孩自己不小心摔倒受伤,我们见了,也可以置之不理,视而不见;也可以袖手旁观,当个看客。
我“因人”去救死扶伤,反而为舆论所伤,那就有点有违天理了。
不做是自然,是本份,做了是善意,是爱心,如果反而被舆论所责备,那我不冤吗?
曾老师,“因时因地”确实比较好理解,但遇到突发事件时,人又是感性的,很可能一时冲动去做时,也顾不了这些。又一个男生的声音响起。
这位同学说得对,有爱心又感性,难免冲动去做了好事,又没有“因时因地”的相关证据,那我只能祈祷上苍,让同学遇上好心人了。
但大家千万要记住,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不是突发而是应对。
“帮人反被讹”已经成了国民争论的话题,我很高兴同学们有了前车之鉴,可以坐在这里,进行各种讨论,做好各种预案,和万一遇见突发事件时,临场的应变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是我们学以致用的目的所在。
真正的爱心、善良和无私,也只有在能力范围之内的付出,才是符合人性的光辉。
曾明的话一说完,大二(35)班的36名同学,心悦诚服地鼓掌欢呼起来。
因为,他们一年多来,他们从来没有聆听到,这样一位务实求真的老师的讲课。
所言皆是从学生们实际情况的角度出发的,不隐晦、不遮拦、不站在道德品质的高度去压人,去鼓励大家盲目地以求取虚名。
同学们的掌声是真诚而热烈的,内心的感受也是真切的。
精彩待续……
亿万人中遇见君,缘份二字妙难挡。
贵手沾福轻摩娑,点赞关注加收藏。
(文系原创,盗者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