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关乎国运,关乎世界文明的兴衰。曾有人将世界高等教育的“食物链”划分为中心与边缘国家,但这种二分法已不符合当前高等教育“美国化”的趋势。
中国若想跻身高等教育强国之列,应注重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办学模式,并将学术自治、学术自由等大学核心价值理念予以内在化,在制度上形成比较优势。
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的四大梯队及其特征
在全世界238个国家、地区中,仅有43个国家、地区有大学入围世界大学排名前500强。本文将其他195个国家、地区归入最后一个梯队,然后在综合考虑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对剩余43个国家、地区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进行归类分析。当然,即便对这43个国家、地区,也是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对比分析。

1.第一梯队:美国
美国属于第一梯队,其特点是实力超强、规模超大。无论是高等教育规模、科研实力,还是其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影响,均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根据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美国高等教育的优势非常明显,哈佛大学连续11年蝉联全球第一,前20名中有17所大学来自美国,前500强中美国高校的数量接近1/3。
20世纪30年代之后,美国取代德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第一强国,1930-2009年,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美国人约占60%,这一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在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的绝对领先地位。2009年全世界高被引作者数中,美国有4124人,排名第二的英国有374人,而中国大陆仅4人。
当然,和美国类似,英国的牛津、剑桥等精英大学也通常被视为私立高校。长期以来,英格兰以院校自治而闻名,大学不受教育部直接管辖。但从另一方面看,英国大学大多依据王室颁布的特许状而成立,而且接受国家的资助。
此外,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在历史上还经常受到王室委员会的调查。英国的大学在理论上和法理上是自治和“私立”的,以剑桥大学为例,大学在行政上并不隶属于政府,大学内部实行自主管理,校长经由选举产生,对摄政院(Regent House,全体教职工代表大会)负责。
除了私立高等教育的发达以及由此带来的高度的高校自治之外,高等教育机构类型的多样性也是美国的一大特色。致力于提供精英型本科教育的小型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和致力于满足一般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充当“冷却器”的社区学院都是美国独一无二的高校类型。
多种类型高等教育机构的存在,使得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以满足不同需求,同时也使得哈佛等名校可以在大众高等教育时代继续维持精英高等教育的特征,追求学术卓越。
2.第二梯队: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
由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构成的第二梯队,其特点是实力强,规模大,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实力均位于世界前列。从高等教育公共投入的努力程度以及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的努力程度来看,第二梯队国家与美国之间并无明显差距,从高等教育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以博士毕业生中留学生比例为指标)来看,第二梯队国家中的英国也能与美国相抗衡。但是,从世界顶尖大学数、世界顶尖学者数(以高被引作者数为指标)这两项关键指标来看,美国则遥遥领先于第二梯队国家。
在第二梯队中,德国、法国、加拿大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它们各自拥有世界一流大学的数量远低于美国。导致上述国家拥有世界一流大学数量相对较少的一个原因是它们的科研院所体系比较强大。在德国和法国,科研院所的实力非常强大,并且获得了大量的科研资源,相对而言大学所获得的资源就少了。
在法国,除了科研院所,大学校(grandesécole)的声誉高于大学也是该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面临的一大困境。为了协调科研院所、大学、大学校三者的关系,促进三方的合作,提高本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声誉,法国在2006年成立了研究与高等教育集群,目的之一是为了改变法国高校在世界大学排名榜中的不利状况。
另外,从经费投入来看,欧洲各国包括英国在内也远远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

3.第三梯队:瑞士、瑞典、芬兰、以色列、丹麦等
以瑞士、瑞典、芬兰、以色列、丹麦、挪威、比利时等北欧、西欧国家为核心,以奥地利、新加坡、新西兰为半核心的第三梯队,其特点是实力强、规模小。核心七国的人口均不足1000万(比利时除外),但人均国民收入位于世界前列,且拥有很强的科研实力,其特点是“小而精”。
第三梯队的国家聚集了一批历史悠久并拥有良好学术声誉的一流大学。其中瑞士的联邦理工学院、丹麦的哥本哈根大学、瑞典的卡罗林斯卡学院、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芬兰的赫尔辛基大学、挪威的奥斯陆大学、比利时的根特大学均进入前100名,分别高居世界第20位、第42位、第59位、第76位、第74位、第69位及第85位。
在高等教育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方面,中国也远不如第三梯队国家中的丹麦、芬兰、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由于自身科研体系和高等教育体系的规模都比较小,第三梯队的北欧国家非常注重通过国际合作来提升自身科研水平和科研影响力;同时,由于高等教育规模小、办学机制灵活,改革难度也较小,容易实现科研和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
4.第四梯队:主要由金砖四国构成
由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构成的第四梯队(实力较强,规模超大),被称为金砖四国梯队。这几个国家都属于人口大国,而且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从世界一流大学数、诺贝尔奖获奖数、高被引作者数等指标来看,与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正处于追赶阶段。
从世界一流大学的数量来看,中国在金砖四国中处于领先地位,有7所大学入围世界前200名,入围世界500强的大学共有42所,成为继美国之后,占据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排名前500强席位最多的国家。尽管俄罗斯入围世界前200名的大学只有一所,但莫斯科国立大学(位居79)在金砖四国大学中位列第一。
金砖四国的高等教育不仅存在对外吸引力不足的问题,还存在大量优秀生源外流的现象。中国、俄罗斯、印度都是留学生输出大国。
不可否认,高等教育经济基础的薄弱是影响金砖四国提升高等教育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的“美国化”趋势
居于世界学术中心地位的高等教育体系会对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产生深刻影响,成为各国学习的范本。以中国为例,自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高等教育模式对中国的影响明显加大,选修课、学分制、董事会、私立大学等高等教育制度被引入中国,在其中起推动力量的是留美学生群体。而德国、法国、日本模式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相对下降。
从整个欧洲层面的高等教育改革看,博洛尼亚进程的启动可能会使欧洲大学更加接近美国模式,至少是在学制方面。另外,德国、法国、丹麦、芬兰等国家同时启动的“卓越计划”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美国的影响,意在打破传统的平等主义取向,建立分化程度更高的高等教育体系。
由于英语在学术期刊中的霸权地位,美国(以及英国)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很多国家为了提高在国际大学排名中的位置,纷纷出台各种政策鼓励教师发表英文国际论文,这一政策不仅见之于中国等亚洲国家,也见之于土耳其等中东国家。
综上所述,由于美国在当今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绝对领先的第一梯队位置,因此很多国家包括第二梯队和第四梯队的国家都极力向美国看齐,在办学模式等方面模仿美国体制,出现了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的“美国化”趋势。
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选择
美国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超过德国成为世界学术中心,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美国重视市场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大力发展私立高等教育。美国在追赶德国高等教育阶段所建立的很多私立大学后来都成为了世界一流大学。由于强调市场作用,弱化政府干预,美国大学享有更多的自主权,从而也具备了更多的创新空间。
其次,美国研究型大学结合自身的传统,形成了学系、研究生院、选修课等组织和制度上的创新,这三项制度都是美国大学的发明,并对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间,中国的高等教育以俄为师,在很多方面受到苏联高等教育体制的影响。改革开放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学习范本,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在很多方面受到美、英、德等国的影响。
总体而言,美国的影响最大,中国的很多重大教育决策,如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建立大学城、在大学中推行通识教育、产学研结合等都或多或少受到美国的影响。
但是,值得警醒的是,在全球竞争白热化的今天,美国社会各界人士也开始担忧本国高等教育体制面临的风险,即教育质量的下滑和市场化转向的内在风险。更为重要的是,正如德国、美国的成功经验所昭示的那样,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办学模式,在制度上形成比较优势,中国自然也不例外。
最后,形成自己的办学模式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重视大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一些核心价值理念,如学术自治、学术自由等。这些价值观是超越国度且具有普适性的。大学只有将这些核心价值内在化,并在组织和制度层面提供相应保障,才能实现真正的卓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