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娃的衣服,之前说好当晚睡觉前要洗出来,可临到晚上,在洗了自己的餐垫和擦碗巾之后,娃表示不想再洗衣服了。
娃:妈妈我累了,明天再洗嘛。
我:嗯,有点累了哈。
娃:明天再洗行不行嘛?
我:明天又有明天的事情的嘛。
娃:不想洗……(开始撒娇兼耍赖)
我:今天可以洗一部分,也可以休息一会儿再去洗。
娃倚着我,把脑袋在我的肩膀上蹭来蹭去,磨了半天,看我态度坚决,于是转身去客厅磨她爸爸去了。我听见娃她爸也在给她做工作,但至于说的是什么,听不太清楚。过了一阵,父女俩一起上楼去了,随后我听见他们在卫生间里说话的声音。
我在餐厅继续收拾着东西,不久之后,突然听到娃叫我。
娃:妈妈(语气轻快)。
我:嗯。
娃:我是运输机,duoduoduoduo……
我:哦(知道娃有的时候会模仿机器人工作)。
果然紧接着就看见娃双手端着洗衣服的盆子,沿着楼梯下来了。娃她爸紧随其后,一手也拿着一个盆,里面是已经绞干的他自己的衣服。
我:你也洗衣服了?
爸:对呀,我跟宝宝比赛的嘛(一边说,一边冲我挤了挤眼睛)。

【思考与总结】
好吧,我必须承认,要说服娃做什么事情,娃她爸一向比我有策略,这是我不得不佩服的地方——他很擅长把做事变成做游戏,当具备了趣味性或者竞争性之后,孩子往往就被调动起来了。
当然抛开策略不谈,我也在反思,为什么我坚持要孩子当天洗衣服呢?
第一,我评估了一下,虽说当天白天的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出门在外,但从体力消耗来说,以我对孩子“充电5分钟,待机3小时”的了解,算不上累。之前洗餐垫和擦碗巾,孩子也是很快就洗好的。因此与其说她是“洗不动”,不如说她是“不想洗”了,说到底还是惰性使然;
第二,“明天”充满不确定性——今天不洗明天洗,但谁知道明天又会冒出来什么样的意外情况,从而把洗衣服的计划再次打乱呢。事实上,这样的情形已经出现过不止一次,导致的后果就是洗衣服一拖再拖,最后攒成了一大盆。
今日事今日毕,成年人要做到尚且不易,何况孩子。但我仍希望培养她这样的意识和习惯,“拖延症”一旦养成,不仅是生活,也完全有可能体现在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上;
第三,我觉察了一下,或许也同这几天先后看到的两个孩子自杀的事件有关——一起是大连理工25岁的研究生自缢,另一起是西安12岁女生跳楼。概括地说,这两起事件都源于遭遇了挫折。虽然儿童和青少年自杀的报道在这些年屡见不鲜,但这两起事件还是让我觉得心惊——排除客观因素,娃娃们承受压力的能力是不是弱了些?而我希望孩子能够具备一定的张力和弹性,既享得了福,也吃得了苦;既能在顺境中戒骄戒躁,也能在逆境中不轻言放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