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我继续往下推进了,“刚刚在面对墙上的“答案诱惑”默写时,你们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站起来分享下。”
①“我很纠结,很想看,可是老师在前面,我不敢看。”
②“我很想看,可是竞争对手不怀好意地看着我笑,要是我看了,他会举报我的,不敢看。”
③“我想看,可是我想起之前好朋友鼓励我的话,凡事要自觉、自律,我就抑制住了想看的念头了。”
“难道就没有压根不想看的?”
④“有,老师,我不想看,因为答案我已经记得很熟了,我不需要看。”
⑤“有,老师,我想看‘六个好’的答案,上面没有,我就不看了。”大家哄堂大笑。
“很好,大家都各自分享了自己的真实心情,接下来,我想请大家再思考一下,将上述答案分析,归类,总结,概括出其中蕴含的启示。提示一下,大家可以从‘人们面对诱惑的态度’和‘人们应对诱惑的方法’两个方面来思考。
听了我的话,大家又纷纷开始讨论起来。
“人们面对诱惑的态度是否一样?”
“不一样。”
“是吗?不一样。那么你们如何归类的?”
“①②③一类,都是内心无法抗拒诱惑的;④⑤一类,他们拒绝了诱惑。”
“④⑤不一样吗?”我追问到,“我们一起来看看④的答案‘我不想抄,因为答案我已经非常熟悉了。’那么对于她来说,她抗拒住了诱惑,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答案她已经了熟于心了。”
“那对于她来说,墙上的“答案诱惑”还能称其为“诱惑”吗?”
“好像不是了啊。”他们对自己的答案产生了怀疑。
“假设她对答案不够熟悉,墙上的答案,她应该还是想看的吧?”
“肯定想看啊。”
“那其实她的内心里应该也还是抗拒不了诱惑吧。”
“我们再一起看看第⑤个答案‘墙上没有‘六个好’的答案,所以他不想看。是啊,没有了答案的‘答案’,还能称其为‘诱惑’吗?
“不能!”他们异口同声地答道。
“如果,旁边的同学有‘六个好’的答案,对他来说,就是‘诱惑’了吧。那么,他抗拒得了吗?”
“估计他内心也无法抗拒吧。”
“是的,由此可见,六个答案,虽然同学们表面的态度是不一致的,但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人在面对诱惑时,内心都是很难抗拒的。这应该是一条客观规律吧。”
“我们分析了人们面对诱惑的表现,再来看看‘诱惑’一词的意思。‘诱:吸引,引诱;惑:迷惑’。那么,可见能被称之为‘诱惑’的事物,一定是具有吸引力的,能吸引人的,人自然就是难以抗拒的了。”
结合了人们面对诱惑的表现以及它本身的意思,我们总结出了人们面对诱惑时是很难抗拒的客观规律。
“那么,我们再看看同学们拒绝诱惑的不同方式吧,大家再归归类。”
“需要他人的约束,督促;需要身边的人的鼓励,加油;需要自己内心强大,使诱惑不再成为诱惑……”
“ 至于第五个答案,其实他是一个偷换了概念的回答,对于他来说,没有他想要的答案的答案已经不能称之为诱惑了,如果是针对我的问题来作答的话,他举的事例就是属于‘有缺陷’的了。”
“ 哦……”大家似乎又明白了点儿什么……
( 如果再进行拓展,学习时身边要少放点儿“诱惑”,针对诱惑的特点,父母的督促就是帮助我们拒绝诱惑,专注于学习的强有力的支撑……这又该是一堂关于“专注学习,拒绝诱惑”的班会课了……)
叮铃铃……下课铃声已经响起,这节由“核心价值观”引发的语文课就这样结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