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阳明心学》如何理解‘未发之中’和‘发而中节’?

《阳明心学》如何理解‘未发之中’和‘发而中节’?

作者: 玩心帮 | 来源:发表于2022-07-24 14:54 被阅读0次

    每日一悟(19)

    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否?”

    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

    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

    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有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情绪本身就存在每个人的身上,但只要情绪没有发出来就是好的。一旦发出来之后,如果懂得如何节制也是好的,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正确认识情绪。

    《中庸》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就是“中”,当喜怒哀乐等情绪发出来之后,用未发时候的“中”来节制情绪,就是“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达到中的道所需要掌握的能力。做到“中”或者“和”则能正确处理好情绪。

    陆澄问王阳明:有一种情况,当我们宁心精气的时候,感觉没有情绪发出来,好像就是‘未发之中’。对于‘未发之中’我们没办法去阐述,因为这是开悟的圣人才能体会到的,我们没有开悟之前,怎么说都是猜测,怎么说都是错,更有可能误导大家。

    直接借用王阳明的话来说明:“不管动还是静,只管去人欲、存天理就是可以了,如果以遵循天理为重,怎么会不宁静?以宁静为主,但不一定能遵循天理。”

    既然我们无法讨论圣人的‘未发之中’,但是我们可以探讨‘发而皆中节’,就是情绪出来之后用‘中以节之’。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去世后,孔子悲痛万分,旁人都说孔子的情绪过头了。孔子却说,如此优秀的人死了,难道我不该悲痛吗?可见圣人也有情绪。但是他们能够很快觉知到情绪,然后用‘未发之中’来节制,做到‘发而中节’。王阳明有一个学生的亲人去世后,那个学生也是非常痛苦,久久不能释怀,王阳明说此刻正是‘用功’的最佳时候,由此可见,圣人于无时无刻都是在“致良知”。

    要搞明白‘发而中节’的意思,首先需要明白什么是“中”?“不偏不倚,谓之中”,《大学》中有提到:“身有所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则不得其正”,不得其正就是失去了“中正”之道。那么想要‘正其心’,就要‘诚其意’,要‘诚其意’,就要‘致其知’,而‘致知’在‘格物’。原来最后还是落在了‘格物致知’上,也就“致良知”。由此也就明白了王明阳为何会说:“只管去人欲、存天理即可”。

    《中庸》《大学》讲了那么多,最后用功的地方还在“致良知”上,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学’是多么实用啊!当你真正读懂了《传习录》再去看儒家经典,一定有助于你读懂其中的真意。圣人不管如何说,想要表明的‘道’,无非还是那个‘道’而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阳明心学》如何理解‘未发之中’和‘发而中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kak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