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31竹子林读书会
这本书读的很艰难,已经放弃了快速阅读的方式,改为通读的方式。今天分享的是本书的前三章。
第一章 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人的行为,始终来自于自身对自己和对世界的看法。因为我们的感官所感受到的,只是我们主管的错觉,本来就不是实际的真相。而我们所认知的世界,也只是外在世界投映在我们心里的主观映像而已。
真正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为的,不是“事实”,而是我们对事实的解释。
过份宠溺孩子的母亲,可能会让儿子认为:自己本来就是要站在舞台中央,必须是众人注意的焦点,这就是他要扮演的真正角色。
相对地,如果母亲对这个儿子过份唠叨,又不停的批评他,同时却又相当偏爱另外一个儿子,这将使得这个被批评的孩子,以后在和任何女人交往时都会产生自卑感或敌意,这种心理状态都很可能会发生难以预测的后果。
由此可知,这些对事实的解释,多少会和现实世界的事实发生冲突。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如果能得到最好的发展,那么他就会根据自己正确的社会群体认知,去解决人生问题。
第二章 你的“人生风格”,决定你的困境
每个人在他生命初始时,都为自己设计了一些惯性定律,为了顺应这些定律,他会利用他内在的能力、缺陷,以及他对周围环境的最初印象,来设定他自己的行为法则和思考逻辑。惯性律人人不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节拍、旋律、方向。
每一个人的惯性律都是有问题的,但正是有这种自卑感的压迫,会因为它的驱策而向前奋进。
人生风格在孩童时就已经生成,孩子常在不客观的指引下,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为自己开发一条人生道路,或是一个目标,或是未来要攀登的一座高峰的前景。本书指出:到目前为止,经验告诉我,探寻人格结构的最可靠数据,都在童年最早的记忆里,包括孩子在家庭成员中的位置,以及曾犯下的任何幼稚的错误行为,在童年期的白日梦、夜梦,包括引起疾病的外在因素,因此必须要对整个童年期有完整的了解,才能找出关键答案。
第三章 人生的任务
所有的人生问题,都可以归类为三个主要的问题:生活区生活、工作、爱情。
并且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勇敢面对。
我们的生活风格是什么样的状态,可以从我们对这三个问题所做的反映中清晰地看出端倪。这是三个问题彼此间有着紧密关系,因为要有效的解决这三个问题,都必须具备足够的社会兴趣。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过份溺爱或者过份忽视孩子,会导致孩子对世界的看法,以及他的社会兴趣,都偏离了和其他人“共同生活”的目标,而把注意力转到自己的兴趣和利益上。
以下特质,是足以表示社会兴趣的,应该主要考虑:
1、能与人维持长久友谊的人;
2、能对工作感兴趣的人;
3、对伴侣比对自己更有兴趣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