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刘恩樵老师的文章——《改造我们的语文教学》。先上导图,努力内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为什么要改造我们的语文教学?用刘老师的话来说,“结构决定功能。”语文课堂上为分数而教教材的语文结构是严重畸形的。如何完善和优化语文教学的结构呢?刘老师从四个方面来施行:
一、用“大阅读”策略来改变只读一本教材的语文。语文的主要问题还是要多读书。广博的读、带着良好的阅读方法来读。为了保证“大阅读”策略的有效性,设立班级图书馆、保证阅读时间、共读书籍、进行读书汇报、写读书笔记、拥有阅读存折。
二、用“日写作”来改变只做大量习题的语文。日写作在坚持中积累写作时间、写作字数用量、思想与感情、“写作感”,在日以积累的过程中让学生的精神得以成长。怎样做到呢?每周布置五篇随笔,全批全改,创建写作平台,展示学生作品,经常微课程写作技法的讲座,并建立非常完善的评价机制——作品集与“写作之星”的评选。
三、用“思课堂”来改变只有听讲与记录的语文。没有思考的语文课堂只是一个空架子。刘老师用“思”来统领听说读写,来落实听说读写的训练。“思课堂”有具体的操作:首先让学生充分的诵读文本。在这个基础之上,自己去发现文本中自己能领会的以及存在的困惑。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发现,师生共同解决,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我有问题要问”的环节。在文章的陌生处,理解“这一篇”,获得“这一类”。之后这下自己的学习感想。感想围绕本课的收获,多角度,多方面。可以是内容,可以是技法。力争实现“一课一得”。最后是“创写”,效立意主旨、仿篇章结构、学取材剪裁、摹语言特色,学生由一篇走向一类。
四、用“微课程”,改变唯有第一课堂的语文。生活即语文。语文的学习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刘老师注重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讲授微课程、共学微课程、独做微课程、共做微课程”。这些微课程的实践,或由教师开讲座、或注重学生的自学活动参与,教师的组织引导、或学生自己独立开发或小组合作完成。
以上梳理了刘老师从四个方面来改造语文教学的创举。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语文教学就体现在日常里。几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认识到阅读与写作在语文学习中的关键所在,并且会进行一些尝试去引导学生去阅读,去写作。但是因为不系统,不坚持,学生便很难以坚持下去。教学很容易流入“为教教材而教教材”。我个人也在实践中去引导学生的阅读。每个学期除了部编教材推荐阅读书籍之外,帮助学生选择这个学段一些优秀的书籍,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按计划去阅读,组织学生定期去展示阅读成果,定期进行阶段性阅读方法的指导。但是很遗憾的是进入初三就会不了了之。而刘老师的“大阅读”策略很好的解决了这一点。同时“日写作”也保证了阅读的质量。果真是用热爱浇灌出学生成长的一方天地。
思课堂的启发也有很多。感觉思课堂和孙衍明老师的“放胆教”比较相似。但与放胆教最大的区别就是,学生拥有更多的文本解读的时间和权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体悟“从这一篇到这一类”,“一课一得”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微课程的开发让人叹服。“微讲座”聚焦“精讲”,“共学微课”,在活动中去沉潜,走向更远方。独做微课程共做微课程都在不同的方面去把真正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
努力去做教学中的有心人,去实践自己的语文想法,去记录和积累自己的想法,使之系统化是我这阶段最需要去做的。入职八年,教材已了然于心,理论不慎明了,但自己曾经在教学中的一些好的想法和做法却暗淡在时光的河流里。这也是我重新读写结合,努力去记录日常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语文成绩。把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每一个学习语文的契机里。让学生从“要我学”走向“我要学”的良性学习循环里。
“语文之路”是“诗”与“思”的完美结合。去践行任重而道远,但是,我辈行走便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