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完梁启超先生1901年写的《李鸿章》,心口涌动莫名感慨,沉重,压抑!想立即写下读后感悟,提笔,放下,无从说起,词不达意,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李鸿章。许是从小对中国近代史的排斥而缺少了慷慨陈词的底气底蕴,又许是自己浅薄的功力对梁先生言语理解不深不够。于是,心怀敬意重新复读,再完整听了喜马拉雅同本电子书,那股子纷乱似乎略微清晰。
梁启超先生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先生认为,历史长河中,很多的人物虽被“盖棺定论”,但并不一定是最中肯恰当的评价。只应了那句俗话,历史永远没有真相。誉满天下的人,很可能是附炎趋势的伪君子,而遭天下唾骂的人,却有可能是经天纬地的伟人。有些人被千万人诋毁,却也被千万人赞美,李鸿章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与我而言,看了两遍书,百度了无数历史资料,除了沉重和敬仰,依然无法表达对他的喜好,且用梁先生原话来形容,若此者何如人乎?曰是可谓非常人矣!且把他定义成一个非凡的人,毕竟,无论功过是非,他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背锅侠,用毕生心血换回卖国求荣、丧权辱国的骂名。
孟子言,知人论世。了解一个人,必须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李鸿章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我和很多小伙伴,可能是很多中国学生从小最讨厌、最不待见学习的那段历史。作为祖国的未来,每每历史课上,背诵各段卖国求荣割地赔款条约,总是会遥想当年、咬牙切齿,一纸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更是让人愤怒到极点,恨不得把那几页耻辱直接撕去。中年再读李鸿章,以及这位老者身后这段沉重压抑的历史,却恍然觉得,这才是离我们当代人最近、最该品读的一段历史。去读懂那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读懂那满是耻辱、满目苍夷的因果记忆,读懂那气数将尽、苟残延喘的朝代规律。
那个时代,正是法国大革命风潮平息之时,叱咤风云的拿破仑死于流放孤岛,欧洲大陆局势渐渐稳定,各国养精蓄锐、相安无事。随着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世界航海业向前推进一大步,世界上洲与洲距离大大缩短,东西方距离一下拉近,各国军舰乘风破浪,狼子野心,西方把战略目标瞄向东方,特别瞄向几千年来一直在东方维持大一统局面的中国,其入侵势力汹涌澎湃,激石拍岸。古老又封闭的中国,对这股来势汹汹的力量猝不及防,无力抵挡。李鸿章大人巧或不巧,生逢于这个时代,跌落于这个时代,他一生的历史,就是一部旧中国衰亡的历史。
数千年的中国史书,都是用鲜血写成的,李鸿章的崛起,恰逢中国千年未有之动荡。太平军气势达到顶峰,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以英法为首的联军入侵北京,咸丰皇帝逃亡热河。国家内外交困,朝廷勾心斗角,军营士气衰败,清政府垂死挣扎,讨伐太平天国的重大责任,完全落到曾国藩一人身上。曾国藩向朝廷举荐爱徒李鸿章,由此,湘军之后,淮军诞生。湘淮两军英勇善战,加上太平天国内部分裂,叛乱终被平定。士气高涨的淮军,又一举将神出鬼没、颇有影响力的捻军围剿歼灭。平定太平军和捻军,终究是一场兄弟骨肉间的相残相杀,血泪交织中李鸿章建立殊勋,成为军事赢家。从此,纠缠于晚清风云变化的诡谲之中。
在借助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华洋会剿”中,李鸿章见识到了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决定师夷之长技以自强。作为洋务派的领袖人物,李鸿章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工业发展,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首批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批公派留学生,第一支近现代海军舰队——北洋水师……在国家如此衰落的大背景下,他力排众议,用羸弱之力主导起中国近代工业、海防,让捉襟见肘的晚清政府尚有余力周旋于列强之间,维持短暂又相对的独立。
因为洋务,李鸿章遭受天下读书人唾骂,也成为贪图功利之人所崇拜的对象。梁启超先生既推崇他,又责备他,为他惋惜,梁先生认为:李鸿章自以为有远大的眼光和高明的见解,自以为领悟到洋务的精髓,但他却不懂得如何将洋务融入有着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的国家中,不懂得国家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不懂得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以为只要学西方的长处和先进技术,就可以把洋务做好,照猫画虎学点皮毛,必将一事无成。终究,在李鸿章主导的洋务运动中,中国非但没有兴旺发达,反而更加衰落不堪。
不管洋务运动成败得失,就仕途地位来说,李鸿章是幸运的,他几乎抓住了那个时代赋予的全部机会。在整个大清,作为汉人,他把升官加爵做到了极致。历任大学士、北洋大臣,总理衙门,商务大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两江总督,两广和直隶总督等,正如他笔下所吟: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他为“东方的俾斯麦”,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说他是“清朝唯一能与列强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更是尊他为“再造玄黄之人”。作为一名汉臣,李鸿章称得上是登峰造极、位极人臣了。
但荣耀之处,也是屈辱之源。李鸿章的一生经历太多磨难,处处掣肘。作为汉臣,他的改革备受牵制和束缚、指责和刁难,难以真正实施。作为外交官,他虽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据理力争,可无奈身后是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只能签下一大批不平等条约。他不是不知道自己将背负沉重骂名,但在满族权臣纷纷退缩的现状下,他无法选择明哲保身,只能硬着头皮奉诏义和,成为清朝丧权辱国最大的替罪羊。
甲午签约,他用自己的枪伤为清政府省下1亿白银,带回一件沾满鲜血的黄马褂和一句“终身不履日地”的誓言。八国联军入侵,慈禧一纸任命:“着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而后弃京逃亡,都城沦陷。近八十高龄、身患重病的李中堂,巍巍颤颤赴京谈判,耗尽清政府财力兵力的议和大纲最终出炉,《辛丑条约》签字仪式上,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作为中国最高代表准备落笔,李鸿章拦道:你的路还长,天下最难写的字,还是让老臣来吧!签完条约,李鸿章吐血不止,病情恶化。临死前,俄国公使竟到他病榻前,逼他在东北条约上签字,此时的李鸿章,油尽灯枯,只有泪水。他也知道,自己这辈子该签的卖国条约,都签完了,该背负的骂名耻辱,也快结束了。
临终,他抱憾写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举行新政,力图自强。
带着满腹悲怆,这位孤独的老人,在北京贤良寺溘然长逝……
梁先生说,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像李鸿章这样的人物,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而不是能造就时势的英雄。回看他的人生遭遇,远远超过了常人所承受的极限。他语出惊人“今日中国,实惟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但终其一生也没做成造福后人的百年大计;他目光韬略加强海防,却任人唯亲用人不当;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弥补缺漏、苟且偷安;他励精图治、洋务图强,但依旧无法将飘摇的晚清力挽于狂澜,不得不用佝偻身躯接受所有的屈辱和责难。他的前半生顺风顺水,一片赞誉,他的后半生江河日下,背负耻辱。如果他在甲午战争前死去,他可能是十九世纪的一个伟人,可他活着并落下失误,永远成为不了人们心中的英雄,因此孤独,如此落寞……
时光流转,生生不息。一百多年后的中国,在一代代国人的信念和接力下再次崛起,如雄狮般屹立于东方,以强者的姿态站在世界舞台上,话音嘹亮!放眼望去,丝绸之路恢宏壮美,从中国西部跨越高原峡谷,穿越沙漠盆地,深入中亚腹地,通连欧洲;从东南沿海,沿马六甲海峡,过印度洋,直抵大西洋岸。中国的火车和巨轮,托起了世界的梦想。举目眺望,当今世界,又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中国的倡议下,世界各国努力以和为贵、命运与共,一起以包容的姿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回望百年前的沧桑,我想,李中堂大人泉下有知,必当足感欣慰、抒怀大笑了吧……
不管如何,始终感叹,不读李鸿章,不知爱国有多重,更不会懂得,在历史的洪荒中,一个渺小的人物独自负重,奋力前行,需要多大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