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你是不是自读小学起就开始听了?
上初中时,有了升学考试的压力。在临近各种决定性的重大考试之前,此话的使用率会变得特别高。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讲这句话的目的都是意在督促你努力学习,决不能松懈,以免错失稍纵即逝的机会。
中学时代的你深受这句话的荼毒,日日秉烛夜读,刻苦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考上了心仪的大学。看起来这句话的确是助你抓住机会的箴言。不过,后来年龄渐长的你可有继续靠着这句话,次次受到机会的偏爱,顺利走上人生巅峰?
2
沈拓是我邻居家的孩子。从小品学兼优,奖状贴满了他卧室的一面墙。当年高考,他考了我们全县第一。去了当时物理专业在全国排名前五的大学里学习。
大学时的沈拓混得风生水起,深得他们专业的老教授喜欢。后来保研,为了争取去跟学校合作的国外高校交流学习的名额,就差睡在学校实验室了。本来大家都觉得这次代表学校去国外交流学习的非沈拓莫属。可最后公示的出国人员名单上的名字不是沈拓。
最后沈拓的导师从侧面透露给他被刷的原因是,为学校提供项目研究经费的是一家国内有名的医药器械公司。公司方更希望学校在核物理方面可以多下些功夫。所以沈拓平时名不见经传的学核物理的师兄赢得了出国的机会。
3
《人类简史》里在讲欧洲人征服世界的过程中曾提到,欧洲人之所以能一路所向披靡,轻而易举的把全世界多个帝国打败的原因,并不说是当时欧洲的各项水平有多高。
中国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快一个世纪。不论是科技水平,还是经济实力,当时的中国完全有能力成为世界霸主。只要中国有心侵占他国,完全轮不上葡萄牙什么事儿。可最终抓住机会的为何不是中国,而是葡萄牙等欧洲国家?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欧洲人对于自身的认知一直抱着怀疑的态度,他们喜欢通过不停的发问跟探索来完善自己的认知系统。在探求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新的大陆,野心使得他们把这些本不属于他们的土地据为己有。
4
王可大学学的是机械,大学毕业后也顺利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可偏偏就在这个物价飞涨的时候,王可公司的效益却每况日下,他的收入也一路下滑。
面对日益攀升的物价,王可一直在寻找可以增加收入的办法。一天,他在某体育论坛上回了一篇关于跑鞋的帖子,回复内容写得略长,但是很专业。没想到帖子被一家知名运动品牌的运营总监看到了。品牌运营部很快就联系到了他,希望他能帮其写篇推广软文报酬是王可做机械零件销售时半个月的工资。王可自然答应。
后来王可陆续给其他小众品牌写推广文,最终成功转行,做了新媒体运营。随着他对文案编写技巧的掌握熟练度增加,最近还开起了网络课程班。收入也水涨船高,月进账轻松过万。
要说现在的网络这么发达,通过自媒体运营赚钱的机会并没有独留给王可一人。但王可的观察事物的洞悉力却是没几个人可以做到的。
5
沈拓的师兄因所学专业正好符合项目投资者的利益需求,而得到出国学习的机会。在近代,欧洲人对未知世界的狂热痴迷,使他们赢得征服世界的机会。当王可发现自己写得东西可以转换成金钱,并尝试着通过写作开创新的事业时,就早已将机会牢牢攥在了手中。
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太绝对了,大多时候受机会宠爱的是那些突然运气好到爆的幸运者,喜欢冒险热爱争抢的野心家,或是洞察力敏捷的生活有心人。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古老的西方谚语带偏了很多人。人们被误导的最主要原因,说到底是多数人都习惯于用固有思维去看待问题,很少有人用心参透这句话。更别谈什么自我放逐,任其发展了。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但那往往是努力的人剩下来的。
那些一门心思只知道埋头努力的人,其实从一开始就已经被机会当成了备胎。想想自己辛苦一番,到头却只能拿别人抢剩下的东西,你怎能甘心?既然不甘心,何不就此放飞自我,开启一种别样的人生模式。
人生苦短,请可劲儿折腾。
趁时光尚早,趁年华韶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