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读过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欣赏他笔下的淡泊名利、悠远意境,却不曾想人家到老还写下过“圣明皇帝,大元洪福与天齐”的谀辞。
你或许听过《三国志》可比肩《史记》《汉书》的历史价值,却不曾想它的作者陈寿却在撰写曹操、诸葛亮等人物时,带入了过多的个人情感被后人议论纷纷。
你或许知道袁世凯窜取了孙中山先生革命果实,纵横晚清称王称帝,却不一定知道他背后还有一个“神秘军师”徐世昌为他筹谋划策……
如何看待一段逝去的历史,评价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可以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受到自身学识、经历、情感的影响,带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和立场,往往无法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然而,真实的历史并不以我们的个人意志为转移,没有史料基础的历史人物评说,往往只能半信半疑。
在《抉择:鼎革之际的历史与人》一书,作者解玺璋摒弃了立场和观点,力求通过基础史料,构建出可信的历史现场,让读者看到了不同的历史人物形象,重新思考和认识古今。
全书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分别讲述了元明清三代到民国初期,16个在王朝更迭之际有着不可忽视作用的儒士文人形象,其中有陈洪绶、傅山、俞理初、黄宗羲、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等,他们中的大多数也许并不是当时聚光灯下的弄潮儿,但每个人却依旧给这个时代变迁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历史人物主要集中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两个阶段,这两个时代背景很有意思,都同样的动荡不安,都同样的内焦外患,作为知识分子,他们对于这种时局和人事的变化,更敏感也更刻骨铭心。
他们是如何抉择,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作者遍阅史料,以史为证,在《抉择》一书中娓娓道来,真实还原了历史现场,再现了大师风骨。
作者解玺璋是我国知名文化批评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从事报刊编辑、图书编辑二十余年,曾获多种全国及北京市文艺评论奖,其2012年出版的著作《梁启超传》,在当时被业界公认为是梁启超先生辞世83年来最为详尽、客观的传记。
一如他在《抉择》一书中始终秉持的态度:“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事实和真相,不预设立场,不搞先验标准,不丑化也不美化,不从臆测的前提出发,只从史料基础出发”
对于每个历史人物的刻画和评价,作者都力求做到了客观与公正。
此外,书中还提到的很多历史细节,不仅打破了我们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固有印象,还让我们多角度重新思考古今,让人耳目一新。
比如讲到康有为时,书中描述了一个小细节。我们都知道,光绪帝师、户部尚书翁同龢所草拟的《定国是诏》,是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开始。而这份诏书的由来可能大多数人不知道。
当时翁同龢草拟《定国是诏》曾参考过两份奏折《请定国是明赏罚以正趋向而振国祚折》和《请明定国是折》,他们虽然由不同的官员呈递,代笔人却都是康有为。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他是变法背后的核心推手。虽然有人认为是康有为的急躁、激进,导致了变法的失败,但作者却直言,这并不能磨灭他在变法上的核心地位。
又如无端列名“筹安会六君子”的严复,虽已意识到自己被杨度等人利用,却只感叹“复纵百口,岂能自辩?”这一细节就可看出他的保守自持。
《抉择》一书中收录的文章皆是作者近年来为腾讯网《大家》栏目所创作的,而他创作的初衷便是想探究儒士文人在历史更迭中有着怎样的思考和抉择。正是由于这样的初心,作者查遍史料,不放过一缕历史的印迹,才能深度挖掘所写人物行为和际遇背后的复杂内心。
正如本书腰封上所写的:
“王朝更迭,洞察世道之下的人心沉浮;
世事变迁,明悟君子处世的进退之道。”
不管是为“百日维新”推波助澜的康有为,至死不渝的坚守者傅山,还是看透却依旧沉沦的马致远,都只是时代弄潮下的当局之人,他们握着自己命运的桨,在漂泊动荡的时空转换中,所做出的的种种选择,都没有简单的对和错、是与非之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