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绿秋紫夏
-1-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强,相应问题也随之出现。年轻一代在外工作人数增多,不愿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的年轻人就请父辈们背井离乡帮忙带小孩。父辈们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生活习惯问题。
在小区院子常见到来自各地的老头老太太们,有的常跟在小孩后面跑,时时操心孩子磕碰;有的领着、抱着或者用小车推着孩子转悠,俗称“溜孩子”。大家本来很陌生,但慢慢熟络起来。谈起家乡的饮食、文化或者趣事,他们滔滔不绝,神情愉悦;而谈起现在所处之地时,满脸的不满和无奈,最后会说一句:“哎,不习惯呀。”
一位老太太帮儿子带孙子六年了,还是不习惯,说宁愿回去住“草屋”,也不愿在异乡城市的单位房住,但是要带孙子,即使时时想回去,也只能说句没办法。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多回家,一家人能经常团聚,但到了孩子在的城市,却因生活习惯不同,时时想回老家。
-2-
习惯巨大的力量可怕到可以凌驾于亲情之上了吗?
即使有儿女和孙辈萦绕身边,父辈们也很难舒心,难道这些亲情都抵不过一句“不习惯”吗?
亲情,尤其是父母对孩子之情,不言而喻,伟大且无私。人世间的情感主要有:亲情、友情和爱情。友情和爱情就像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重要,但有多种,一种没有了可以有其它的替代,而亲情像是我们身边的空气,无声无色,却是唯一,无法被替代。缺了它,我们无法存活。但面临习惯时,亲情也没有那么大的魔力了吗?
常听人说父母在孩子的小家里,天天数着日子过,盼望着能早日回到自己的那个“草窝”。孩子的小家就像是一座牢笼,束缚着父母,他们每天都期待着“逃脱”的那一天。我每每听到父母在孩子的小家里住得不开心,时时想回去的事情后,我理解,但心痛。像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一般重要的亲情竟然不能征服一种生活习惯吗?
培养或者改掉一种习惯,以前只知道难,当把习惯拿来和人间至亲的亲情比较时,才发现习惯的力量大得到了一种可怕的地步,很让人心痛,更令人深思。
-3-
单位有位同事说,以后儿子在哪,她夫妻俩的家就在哪。尽管会面临生活不习惯的问题,但她有信心让亲情战胜习惯。习惯可以改,可以重新培养,但亲情无法改变,无法替换。
有人会质疑,说那位同事现在只是停留在理想阶段,以后生活会告诉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没错,现实往往很残酷,一次次考验我们的极限。但最起码她已经有了思想准备,并为之努力。我们总说心态有多么重要,这何尝不是一件考验心态的事情呢?她已经摆好了心态,那面临同样的问题,她就会比别人乐观很多,问题也就容易处理一些。而没有摆好心态的话,亲人因为“不习惯”郁郁寡欢,家里其他人心情也会受影响,进而对身体健康也不利。
-4-
那习惯真的就凌驾于亲情之上了吗?
当然不是。
小区里那么多外地来的老人们还在院子里跟着、领着、抱着、推着宝宝们,看着可爱的宝贝们,他们时不时会露出开心的笑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情。他们背井离乡,慢慢放下各种不习惯,一点一点地适应这个陌生的环境,只为那份心中无法割舍的情感—亲情。
那位在儿子这住了六年的老太太,即使心中想回老家住“草窝”,但依然舍不得孙子,放心不下他一个人在外面玩,时时跟着。试想,如果“习惯凌驾于亲情之上”,她完全可以抛下这里,留下一句“不习惯”,甩手回老家,但她并没有那样做。
虽然她内心有“苦楚”,但她还是坚持在这里生活着。尽管她说“没办法”,其实是内心的情感牵绊着她,让她在这个陌生的城市生活了六年,还将继续生活下去。她是没有让“不习惯”战胜“亲情”的范例。
最后,感谢帮子女带孩子的父母,他们本应享受天伦之乐,却还在透支着身体,为子女默默付出。五六十年的生活习惯虽然束缚着他们的脚步,但他们还是在努力向前挪步,一点点向子孙们靠近,只因心中最柔软地方的那份真情。
不要”嫌弃“他们慢,他们只是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