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旦假期回家了。
其实早就想回去,因为女儿面临学业水平测试,加上爷爷奶奶近些天比较忙,女儿晚上无人陪伴总是不行,所以就拖延到了假期。
没有告诉妈妈,不想让她受累去收拾东西,加上临到家时已经傍晚,就住在大姐家。可能是外甥告诉了妈妈我回来的消息,第二天回到家,妈妈已经做好豆馅,准备蒸豆包。只不过是前年春节回家时,我无意的一句话,妈妈就记住我对豆包的喜爱,还未到家,就开始准备。
去年每次回家,妈妈都早早起床,为我做凉粉,等晾凉了,或拌或炒给我吃。妈妈老了,将近八十岁了,操持家务已经有点吃力,但却牢牢记住我的喜爱,辛辛苦苦的做出来。我只能极力表达对妈妈的爱心饭菜的喜爱,让老人家开心。
我比较笨,做饭方面帮助不了妈妈什么,只能打扫卫生,洗洗衣物来减轻妈妈的劳累,想想自己已经四十依然享受着妈妈的呵护,又幸福又内疚。因为离家稍远,回家次数少,在家呆的时间也不多,每年陪在妈妈身边的日子有限,心里总有些惭愧。
我是妈妈最小的女儿,从小就倍受关爱,妈妈给予我的爱要比哥哥姐姐的多,小时候二姐总说妈妈偏心,家中有点好吃的,妈妈会分给我多一些,或者藏起来悄悄给我。仗着妈妈对我的宠爱,我也总是偷偷的翻箱倒柜找吃的,即使妈妈发现,也没有挨过吵。
妈妈没有读过书,上过学,但妈妈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中小学时,我一直和妈妈同床睡,喜欢听妈妈念各种民谣,背会后去小朋友那里炫耀。记得有一首是讲说反话的,有人去偷驴,“瞎子看见了,聋子听见了,哑巴喊,瘸子撵,一撵撵到桑树院,上桑树,砍柳枝……”后面的我记不清了,非常好玩,每次都是念着乐着。还有讲四季花木次第开的,讲不孝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的,许许多多。
这些民谣,也许就是妈妈对我的启蒙教育,妈妈很少给我讲道理,她总是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我们,改变着我们。比如与人为善,勤劳节俭,比如对长辈的尊重与体谅。
幼时家贫,妈妈为了我们兄妹的吃穿用度,以及读书的费用没日没夜的劳作着,她纺花、织布,做针线活,腌咸菜,手工做醋等等。经常是夜深了,梦中醒来妈妈还在纺花,凌晨天未亮,就要起床给蒸馍做饭。家中四世同堂,妈妈做饭经常要做几遍。因为农田比较远,父亲早上下地很早,妈妈要为父亲先做碗热汤面,充饥也御暖,之后要为奶奶冲一碗藕粉,或者是两个荷包蛋,送到奶奶床头,之后开始做早饭。偶尔妈妈起的晚了些,我们早自习回来饭还没有好,她就不停的自责,感觉影响了我们的学习。妈妈的心中没有自己,家中任何一个成员都比她重要。
妈妈信奉道教,虽然做不到早晚一烛香,但每逢初一、十五是一定要上香的,坚持几十年,非常虔诚。妈妈的信仰更多的是为了家人的平安,她的祈祷词永远都是一家老少的身体健康、学业进步、工作顺心、家庭和睦,至于升官发财很少提及。妈妈是不求儿女大福大贵的,能自食其力,养家户口,无经济负担就好。每次开车回家,妈妈就在汽车后视镜上系上她祈来的平安结,稍有小恙,妈妈就在神像面前念叨,希望受到保佑早日康复。考上大学离开家时,妈妈让我在神像面前磕头感谢,以便求学路上一切平安。回家带给父母的水果点心,妈妈必定先敬奉神仙后才能拆封食用。
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后来结婚成家,每年与妈妈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2001年,因为怀孕,暑假没有回家,妈妈对我的牵挂和担忧一日日的积累着,姐姐安慰妈妈,等我生了孩子一定带她来看我。我于阴历十一月生下女儿,天气寒冷,不想让年近七旬的母亲受累,便劝妈妈不要来,等我身体恢复后带孩子回家。但妈妈见不到我,着急上火,嘴上长满血泡,在家坐立不安,天天催促姐姐,终于见到我和孩子平安健康时,才放下心来。
为人母后,更加体会到妈妈的不易,一个孩子已经忙的我焦头烂额,在当年的艰苦岁月里,妈妈带大我们五个孩子又是如何的心力交瘁,但在我的成长经历中,几乎没有听到妈妈的抱怨,她尽心尽力的的照顾着奶奶,体贴着父亲,关爱着我们,她用深沉的爱意温暖、保佑着家中的每一个人。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是块宝。临近春节,新的一年即将到来,祝愿妈妈身体康健,平安如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