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还不是太湖流域百姓的居家食材,但从小龙虾跨江流行的那一刻起,注定会成为餐桌新贵,品质成菜小龙虾均价已经每只10元,够贵。
九十年代初,离家很近的油车桥东堍有专卖小龙虾的摊贩,塑料菱桶里的小龙虾二三元一斤,随便挑。那几年夏日隔三差五地买小龙虾吃,挑雌的,剪去头壳、挑出胃肠,剪去须脚、鳃壳和虾鳃,抽出虾线。洗虾时用牙刷刷去污物,还得小心翼翼,不让虾黄随流水逃遁。热锅热油,轻辣椒、中蒜茸、重姜末地炒香,再下小龙虾煸炒成红色,入生抽、砂糖和水,大火烧煮,汁收半干,即可起锅吮指朵颐。
苏州菜的功夫,偏重在炉灶之前的预处理,个人觉得不动剪刀不尊重食材,囫囵烧小龙虾很野蛮很流氓。因而,别人津津乐道的小龙虾,吸引不了我的眼光,浅尝辄止。
小龙虾祖先在东北,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沈炎彬对小龙虾化石考古发现,东北螯虾(Cambaroides dauricus)1.24亿年前就生活在今河北辽宁一带的淡水中,东北人称蝲蛄。徐珂《清裨类钞》曾载:“宁古塔有动物名蝲蛄者,身如虾,两螯如蟹,大可盈寸。捣之成膏,如广州、宁波人之食虾酱也”当下在江湖大行其道的小龙虾,最早生活在北美洲墨西哥湾,1927年从美国夏威夷引进日本,1929年从日本引入中国南京,学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与蝲蛄在体形上有细微的区别,难道是蝲蛄留洋后发生了变化?没人知道!
克氏原螯虾属于杂食动物,最适宜的生长水温介于摄氏20°到摄氏30°之间,水温不足20℃时,进入不摄食或半摄食的打洞状态,水温低于15℃时进入不摄食的越冬状态。螯虾是杂食饕餮,水草、小鱼、小虾、浮游生物、底栖生物、藻类等都可以作为它的食物。夏日的水温是螯虾大量觅食的大好时节,吃得多,长肉快,肉质嫩,对于螯虾控而言,有虾就吃是对《论语》“不时,不食”最好的注脚。
很多年前,在菀坪政府食堂吃过太湖小龙虾,小鲜肉的感觉,很清新。据说太湖小龙虾近年渐成规模,既然小龙虾已经在太湖安家,何不就此刷新吴越美食的菜谱?!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9948/b5ff65f651576304.jpg)
自从在诚源松陵饭店吃到红烧姜汁小龙虾,便觉得此菜可入籍苏州。厨师长张明总结多年的烹制实践,将生姜的功能发挥到极致,矫味和调味是生姜作为烹饪辅料的基本功能,矫味之余大胆调味,使生姜成为此菜之臣,十分贴合“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的民间养生食谚。现点现做保证了虾肉饱满劲道,最可贵是家庭式洗杀,去掉了虾鳃、内脏和藏污纳垢的线肠,融合了姜汁、生抽、砂糖、辛香料与厨师心思的酱汁紧紧包裹在虾身上,味足肉嫩。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饮食亦然。螯虾含丰富的蛋白质和钾钠钙等营养物质,但忌与含有鞣酸的葡萄、石榴、山楂、柿子等水果同食,鞣酸和钙离子结合易生成不溶性结合物刺激肠胃,引起不适,出现呕吐、头晕、恶心和腹痛腹泻等症状。小龙虾还是肺蛭的中间寄主,需在95%以上高温环境烹煮20分钟以上。同样,中医认为生姜味辛,性温,入脾、胃、肺经,有发表、散寒、止呕、祛痰、助消化,利分泌等功效,可防风寒感冒、呕吐、喘咳、胀满,泄泻等症。但霉变生姜含有黄樟素,误食会损害肝细胞,动物试验能诱发食道癌。另外,阴虚内热人群也不宜食用生姜。
红烧姜汁小龙虾,没法最爱,但确实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