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无力,所以执着
——我为什么要写作?
很明显,作者在自序中谈到了写作的初衷和由写作带给自己的生命意义与欢乐。
作者对巴黎情有独钟,源于在这个城市曾度过的一生中最难忘、美好和纯洁的时光,这里成了他心灵的家园,而后也总想着回去再转转。正是一次久别再重逢,迫切想记录当时所感多想的冲动被空空如也的双手无情阻拦了,没有笔没有纸记录当下,像个无助的孩子一样,失去了内心存有的安宁,变得惆怅和绝望。正是经历如此,写作的意义凸显,写作是他表达自由思想的活命稻草。
比起很多人对自己的茫然无知,作者是幸运又幸福的。他在小时候就清楚的明白带给他无限求知乐趣的写作会是他的人生方向,他本喜欢浪漫的诗歌、小说,被后来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所打败,在时代推动下,由着自己爱思考问题的乐趣,最后被卷入了评论写作中。而这本书就是逻辑性很强的时评性文章,也讲到了作者早年间写作对追求自由的一种经历。
在人生茫然无法前进或者觉得蹉跎了岁月时,能果敢做出对自我的重新选择是一种魄力,其实更是实现自由的一个有力跳板。认识到了平台的禁锢和日渐荒废的青春,作者毅然决然地选择辞去了报社工作,出国留学。临行前兄长的一段话让他对“自由在高处”,有了深刻启发。书中原话是这样写的:在一个广场上,人挤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如果你站的高一点,看到远一点,就知道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来说毫无意义。这句话,我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抽身于当下高瞻远瞩方有真作为,这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实际却难行!有多少人陷在原地争扎又无力改变。而作者知道写作和思考是其一生的所爱时,借助跨出国门这一有力跳板,跳进了一个能够打开自己的更开阔的平台,找到了让自己更加自由的身心状态。人生有这样的境遇何其有幸!
坚持写作的原因中,作者表述了他的一点点责任心,想必也是谨慎客气,措词用了“一点点”。试想一下,从近代到当代,但凡优秀的作家哪能少的了社会良知,他们的文字不仅是写给自己,更是引导社会大众,单是这一点就不会是一点点的责任心。从头到尾读下来,作者对写作的执着、对社会良知的警醒和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追求让我膜拜,他有真实活着的信仰。也许这种信仰的力量对每个上进的人来说可能需要一些缘分去遇见。
暂且不说自己有什么样的信仰和责任感,我时常想怎样挖掘自己,让自己的生活与精神世界变的有张力。无形之中受之于老爸的影响更大,他常常让我多看书练字,多培养自己的爱好,可我总是半途而废。时至今日,我才知道多看书该有多好,世界能静下来;能练就一手毛笔字该有多陶冶人的情操,世界能美起来,可我往往后知后觉。老爸痴迷于京胡已是十多年之载,这几年我更是感受到他的无限热爱,像着了魔一样,只要有点空余,随时随地就练起来。每当学会一个段子,就得意地向我展示:闺女,我给你拉段听听,很美!此刻对牛弹琴的画面得有多么真切,压根不懂琴的我哪会耐着性子来听这吱吱悠悠的“噪音”,美更无从感受,可话又说回来,我从内心深处又着实为老爸这种幸福的追求感到开心。他常说拉琴需要悟性,他的精神世界就在这小小的竹筒上,靠着几根琴弦吱吱悠悠弹奏出最美的精神享受。老爸的个性倔强刚正,可拉琴的时候我看到的却是柔软和细腻,我也分明看得出他每次拉琴时脸上洋溢的喜悦,这是他人到中年最大的人生乐趣,也是他人生信仰的支柱。等我回家再听他拉琴,我要再耐心一点。
人生信仰是追求自由的必经之路,这本书适合慢慢来回地阅读,翻开的每一页,都是对人生的启迪和对自由的诠释。自由在高处,也在我们平凡的生活里,推动着我们努力去找寻活着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