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天道本源之时空宇宙第三章类星体带来的疑问(杨建立)〈抄录〉

天道本源之时空宇宙第三章类星体带来的疑问(杨建立)〈抄录〉

作者: 華劍悟萌伴铭寿达 | 来源:发表于2020-04-25 18:40 被阅读0次

    天道本源之时空宇宙第三章类星体带来的疑问

    2020-04-25 14:11:47

    天道本源 之 时空宇宙

    第三章 类星体带来的疑问

    就在星系红移的本源问题令人疑惑不解的时候,20世纪60年代,随着“类星体”这种奇异天体的发现,红移本源问题更加让人扑朔迷离了。

    类星体的发现

    1960年底,美国天文学家艾伦·桑德奇用一台5米口径的光学望远镜,发现有一个很特别的天体。该天体位置与太空中编号为3C 48的无线电波发射源(射电源)相吻合,但它的光谱中有一些又宽又亮的发射线,这些发射线在光谱中所处的位置非常奇特。在此后长达三年之久的时间里,这一光谱无人能够识别。

    1963年,另一位美国天文学家马丁·施米特,又发现了一个与 3C 48很相似,编号为3C 273的天体。施米特详细研究了3C 273的光谱后惊人地发现:那些奇特的发射线,原本就是普通的氢光谱线,只不过朝着红光的方向移动了相当长的一段距离,也就是说它们具有非常大的“红移”,使得谱线不易辨认而已,自此 ,3C 48之谜也迎刃而解了。

    这种新型的天体特别之处在于,即使使用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测,也仅呈现为与恒星类似的微小光点。如果按照红移与距离成正比例的关系计算,巨大的红移表明,它们是极其遥远的河外天体。当初,天文学家也正是因其貌似恒星而非恒星,便将它们命名为“类星体”,也就是“类似恒星的天体”。

    近年来,随着天文观测手段的不断进步,天文学家通过大型巡天望远镜,已经发现了20多万颗类星体,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诡异特点。

    诡异的特点:

    类星体在照相底片上具有类似恒星的影像,这意味着它们的角直径小于1″。极少数类星体有微弱的星云状包层,还有些类星体有喷流状结构。

    类星体光谱中有许多强而宽的发射线,最经常出现的是氢、氧、碳、镁等元素的谱线,“氦线”非常微弱或者不出现,这可以用氦的低丰度来解释。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类星体的发射线产生于一个气体包层,产生的过程与一般的气体星云类似。类星体的发射线很宽,说明气体包层中一定存在猛烈的湍流运动。有些类星体的光谱中有很锐的吸收线,说明产生吸收线的区域里湍流运动的速度很小。

    类星体发出很强的紫外辐射,因此,颜色显得很蓝。光学辐射是偏振的,具有非热辐射性质。另外,类星体的红外辐射也非常强。

    类星射电源结构多数呈双源型,少数呈复杂结构,还有少数是致密的单源,致密源通常与光学源重合。

    类星体一般都有光变,时标为几年。少数类星体光变很剧烈,时标为几个月或几天。类星射电源的射电辐射也经常变化。观测还发现有几个“双源型”类星射电源的两子源,以极高的速度向外分离。

    类星体的发射线都有很大红移。如果红移产生于宇宙空间膨胀效应,按照红移量来计算,大部分类星体都处在100亿光年之外,其中有40个左右距离地球超过127亿光年。

    类星体奇异的特性,给天文学家带来了很多困扰,其中主要困扰之一是类星体的“能源困难”。

    能源困难

    20世纪20年代,哈勃等人发现星系的光线普遍具有红移,而且红移量与星系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后,人们就用红移值计算遥远星系和类星体的距离了。但是,由红移值推导类星体的距离,却出现了一个尖锐的矛盾:类星体的红移量异常之大,如果按照红移量来计算,则绝大多数类星体必定正在以每秒几万千米、十几万千米,甚至接近于光速的巨大速度退离我们而去。按照宇宙诞生的时间,倒推它们的距离,这些类星体与我们必定远达几十亿光年,高红移的类星体距离地球可达到100多亿光年以上。而它们的尺度比星系小很多,但释放的能量却是星系的千倍以上,它们超常的亮度使其光能在100亿光年以外的距离处被观测到。正是由于类星体如此遥远,又显得相当明亮,才导致其产能率高到令人困惑的“能源困难”,同时也引发了天文界探索类星体本源的热潮。

    类星体本源假说

    在类星体发现后的二十余年时间里,人们对这一奇特天体的本源众说纷纭,陆续提出了各种假说模型,试图解释类星体的能源疑难,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黑洞假说:类星体的中心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它不断地吞噬周围的物质,并且辐射出能量。

    白洞假说:与黑洞一样,白洞同样是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一类天体。与黑洞不断吞噬物质相反,白洞源源不断的辐射出能量和物质。

    反物质假说:认为类星体的能量来源于宇宙中的正反物质的湮灭。

    巨型脉冲星假说:认为类星体是巨型的脉冲星,磁力线的扭结造成能量的喷发。

    近距离天体假说:认为类星体并非处于遥远的宇宙边缘,而是在银河系边缘高速向外运动的天体,其巨大的红移是由和地球相对运动的多普勒效应引起的。

    超新星连环爆炸假说:认为在起初宇宙的恒星都是些大质量的短寿类型,所以超新星现象很常见,而在星系核部位的恒星密度极大,所以在极小的空间内经常性地有超新星爆炸。

    恒星碰撞爆炸:认为起初宇宙较小时代,星系核的密度极大,所以常发生恒星碰撞爆炸。

    活动星系核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类星体的一些谜团开始逐渐被揭开。其中一个重要的成果是观测到了类星体的“宿主星系”,并且测出了它们的红移值。证明类星体是生存在某些星系之中的星核部分,但由于类星体的光芒过于明亮,而宿主星系又相对暗淡,所以此前宿主星系并没有被人们探测到。直到在望远镜上安装了类似观测太阳大气用的日冕仪一样的设备,遮挡住类星体明亮的光,才观测到了它们所处的宿主星系。

    现在科学界已经逐步达成共识,认为类星体实际是星系一级的天体活动剧烈的核心部分(活动星系核)。而在这一时期,“赛弗特星系”和“蝎虎BL”天体被证实为是活动星系核,因此一种试图统一射电星系、类星体、赛弗特星系和蝎虎BL天体的活动星系核模型逐渐受到普遍认可。

    这个模型认为,在星系的核心位置有一个特大质量黑洞,在黑洞的强大引力作用下,附近的尘埃、气体以及一部分恒星物质围绕在黑洞周围,形成了一个高速旋转的巨大的吸积盘。在吸积盘内侧靠近黑洞视界的地方,物质掉入黑洞里,伴随着巨大的能量辐射,形成了物质喷流。而强大的磁场又约束着这些物质喷流,使它们只能够沿着磁轴的方向高速喷射,通常是与吸积盘平面相垂直的方向。观察者观测活动星系核的视角有所不同,活动星系核则分别表现为类星体、射电星系、赛弗特星系和蝎虎BL天体。

    按照这一说法,类星体的能源困难,总算有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但问题远没有结束,因为观测显示,有些“双源型”类星射电源的两子源,和有些类星体的“喷流”速度存在超光速运动。

    超光速运动

    观测发现,一部分类星体是孤立存在的,也有一部分是有分立的“子电波源”组成的。奇特的是,一些类星体两个“子电波源”的分离速度,存在“超光速”运动现象。

    由巨大天线阵(VLA)从1977年到1980年,以波长2.8cm的无线电波波段观测结果显示,3C 273射电源有两个分立的“子电波源”,其两个“子电波源”之间的分离速度高达11倍光速。

    另外,还有一些类星体具有“喷流”结构,而测量得到有些类星体“喷流”速度也大大超越光速。

    还记得上面这张照片吗?这是2019年4月10日公开的首张黑洞照片,也就是大名鼎鼎的M87 *黑洞。按照红移量推算,M87 *黑洞距离地球约5300万光年,质量为太阳质量65亿倍,位于一个直径约为24万光年的M 87星系中,它的质量要比银河系中心超级黑洞人马座 A*大得多,因为人马座 A*黑洞只有太阳质量的400万倍。

    而现在这个黑洞再次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是因为科学家观测到它在疯狂地喷出极快的射流,以接近光速在外太空中行进。根据哈勃太空望远镜用可见光和红外光,对M87 *黑洞射流进行了捕捉,合成图片显示,喷射流在外太空中延伸约5000光年,并且以99%光速速度向外继续延伸,一部分射流速度看起来竟达到光速6.3倍。

    为了证实这一观测结果,天文学家动用了多种望远镜,地面望远镜阵列EHT,还有钱德拉X射线太空天文台,使用无线电,光学和X射线再次进行了观测,得出该射流以99%光速在移动,而其中一部分射流竟是光速6.3倍,另一部分射流是光速的2.4倍喷射而出。

    这是一个与现代理论不相容的现象,根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原理,光速是物体运动速度的极限,也是能量传递速度的极限,物体不可能有超越光速的运动,这样的观测结果太不可思议了!得到如此结果,要么是爱因斯坦相对论错了,要么就是我们对类星体距离和速度的推算方法出现了问题,或者说是我们对类星体红移的本质理解出了问题。

    类星体红移之争

    人们对类星体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在红移-视星等图上分布毫无规律。也就是说,人们观测到的视觉亮度,与它的红移量之间的关联杂乱无章:视觉亮度高的类星体,红移量有的大有的小,视觉亮度低的,红移量也是有的大有的小。这与普通亮星系完全不同,普通星系规律性很强,视觉亮度高,红移量就小,视觉亮度低,红移量就大。

    这时有人便转而怀疑类星体是否真的那么遥远?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类星体红移是否合适?就这样,“类星体红移的本源”便成了当代天文学中的一大疑团。对此,天文学家有不同的意见和提法,如“宇宙学红移”、“非宇宙学红移”、“速度红移”、“局域多普勒红移”、“引力红移”“内禀红移”、“本征红移”以及“光子老化”等等,大致上可分为宇宙学红移和非宇宙学红移两个阵营。

    有一部分天文学家认为:类星体的红移是宇宙学红移,即红移反映了类星体的退行速度,而且红移和距离之间存在着哈勃关系。其证据是类星体的物理性质与某些活动星系很类似,而这些活动星系已被证明是满足哈勃定律的。另外,已发现几个类星体很靠近某个星系团,或就在星系团内,这些类星体与它们所靠近的星系团红移近似相等。

    持这一观点的科学家认为,类星体在红移-视星等图上之所以弥散,是由于类星体的绝对星等弥散太大,而不是因为哈勃定律不成立。

    另外一部分天文学家则坚持认为:类星体的红移不是宇宙学红移。这种观点所依据的观测事实有:某些类星体和与它们红移量相差很大亮星系之间,存在一定的统计相关性;某些类星体(如马卡良星系205)似乎与亮星系之间有物质桥联系,但二者的红移相差却极大。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类星体可能是银河系或者我们附近其它星系抛出来的,类星体红移是多普勒红移,而不是宇宙学红移。也还有人认为,类星体红移是大质量天体的引力红移。

    除了上述奇特表现之外,人们还发现,有些类星体的光谱中,其吸收线的红移与发射线的红移互不相同,而且不同的吸收线还有各不相同的红移,即多重红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也许就是我们解开天体红移之谜极其重要的“钥匙”所在。

    类星体红移真相

    已经得到确证的两种红移效应是多普勒红移和引力红移,而宇宙学红移,则是哈勃等人依据“星系距离越远,红移越大”这一现象,提出的假说推论。我们可以比照红移机制进行如下分析:

    多普勒效应 如果一个发光天体高速远离地球而去,发光天体的光线会变红,人们称之为“多普勒红移”。多普勒红移由法国物理学家斐索在1848年证实。

    多普勒红移没有可能产生多重红移的机制,无法解释一部分类星体光谱中不同的吸收线有着各自不相同的红移,即多重红移问题。

    宇宙学效应 宇宙学红移的机制为空间的膨胀。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正在以很高的速度膨胀着。光线离开发光体,在宇宙空间传播,传播所用时间越久,空间的扩展也越多,所以光被延伸的就越多,红移的值也就越大。

    如果宇宙果真在膨胀,就有可能造成多重红移:遥远类星体的光线在到达地球之前,途中必然多次穿越星系附近。光线首次进入途中星系的气体和尘埃区,会有部分波长的光子被吸收,光线便会携带一重吸收线。光线运动到下一个星系的气体和尘埃区域之前,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宇宙膨胀机制导致光线被拉伸。当光线再次进入下一个星系的气体和尘埃区域,被吸收光子形成吸收线的红移值会与前一次有所不同。以此类推,多次进出星系的气体和尘埃物质区域,就会造成红移值不同的多重吸收线。

    但宇宙学效应无法解释“子源”和“喷流”超光速问题:之所以科学家怀疑类星体红移本源问题,正是因为类星体有着巨大的红移,而根据红移值计算出来的类星体退行速度非常大,距离我们非常远。在如此遥远的距离上,单位时间内“子源”分离或“喷流”形成的张角大得超乎想象,也才导致了无法解释的“超光速运动”问题。

    对于“子源”分离速度问题,有人提出,可以用“探照灯”效应来解释:“子源”不是实体物质,而是类似探照灯打在天幕上的虚影。类星体中心黑洞两极的辐射就像探照灯,探照灯照射在天幕云层上形成的虚影,探照灯有微小转动,天幕上的虚影就会高速移动。只要天幕足够遥远,转动探照灯,天幕上虚影的运动速度就能形成超越光速的假象。这一解释似乎可以讲得通,但这种理论对于实体物质构成的“喷流”也具有超光速运动就无能为力了。

    但是,如果真如有的科学家怀疑的那样,类星体红移是由于引力机制造成的,而不是多普勒机制或者宇宙学机制造成的,类星体与我们的距离,没有人们利用红移量估算的那么遥远,也就不存在“超光速运动”了。

    如上图所示:O点为观察者所处的位置,A点是类星体实际所处的位置,OA是类星体与我们的实际距离,AB是类星体子源分离(或喷流运动)的实际距离。

    如果是因为“哈勃定律”的误导,根据红移量推算出来距离就成了OA’,OA’ 远远大于OA。这样一来,我们会误认为类星体子源分离(或喷流运动)的距离为A’B’, A’B’远远大于AB。我们因此计算出来类星体子源分离(或喷流运动)的速度就会远远大于实际速度,出现了超光速的结果。

    引力红移 引力红移是爱因斯坦相对论预言的一种“红移”效应,也被称作“相对论性效应”。当从远离引力场的地方观测时,处在引力场中的光源所发射出来光线,其波长会变长一些,也就是“引力红移”。引力红移已经得到实测证实。

    现已基本确认类星体是遥远星系的“活动星系核”,星系核中心附近存在高速旋转的吸积盘,吸积盘物质高速摩擦碰撞产生能量辐射而发光。由于发光物质非常靠近星系核中心,由于星系核巨大的引力,光线从这些发光物质发出时,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引力红移。

    类星体发出的光线,射向途中星体的部分会被星体阻挡或吸收。只有穿越途中星体间隙的部分光线,才能够到达地球,这些光线到达地球,必定要多次斜穿引力场。

    如果光线斜穿引力场,也会导致红移增加,类星体红移的本源也许就此能够解开,宇宙学上困扰人类多年的许多难题也将揭晓。只不过我们现在流行的宇宙理论就要寿终正寝,我们需要重新构建一套新的宇宙理论了。

    光线斜穿引力场是否导致红移增加,涉及到万有引力的产生与时空扭曲问题,我们将在此后《万有引力的产生》和《物质与时空扭曲》两个章节进行探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道本源之时空宇宙第三章类星体带来的疑问(杨建立)〈抄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knk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