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导:有你在,我可以信任世界
1、在人们彼此需要的所有需求中,抱持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早出现的需求
被抱持的体验是感到“双臂环绕”的有被支撑的体验。温尼科特的观点中,婴儿最需要的是一个充分的“抱持环境”,一个能够使他们自身内在潜能的出现成为可能的环境。比昂用“容器”隐喻婴儿需要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双臂环绕的安全感,不管他的冲动或者破坏性如何,依然能够完整无损地呆在那里,这个容器不仅保护了身体,还能将内在的冲动保护和转化。
2、随着个体的成长,被抱持的体验从生理领域转到情感和精神领域,并变得更加象征化
抱持就意味着支持和一种保护,那是我们会双臂拥抱着这个孩子,给予他最基本的安全感和支持,这就培养了孩子对人类世界第一个信任感,就是我不会掉在地上被摔死。这种感觉从身体上的被拥抱延伸到了“这个人一直在那儿”的安定感,也从母亲延伸到其他重要的给与孩子类似情感体验的人,孩子将被充分抱持的感觉内化到心里,婴儿期的“抱持”演变成了人生岁月的“支持”。
如果抱持感不够,意味着这个人存在的基本地基是缺失的,自体会陷入崩溃感,反应在身体上就是这个人经常有坠落、活不下去的感觉。若是缺少这种抱持的体验,可能带来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一种失控的感觉,让人感觉没有立足的地方,害怕和恐惧,无助且无力。
3、被抱持的体验帮助一个人建立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更健康地朝外生长
经由被抱持的体验,从基本的生理安全满足开始,随着孩子慢慢的成长,逐渐可以信任他的抚养者。随着他行动力的提高,认知的提高,这个安全的圈儿也会越来越大。抱持的环境是个容器,它建立守护的边界,也能提供输入和输出,能让获得充分补给的孩子更安全、信任地去探索周边的环境。
4、信任感建立之后,才会产生朝向某个人的依恋,所以抱持是最基础的
依恋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对某一个特定的人建立了一种心理上的连接,也就是孩子开始会认人,能区分陌生人之后发展的功能和需求。
二、延展:
今天整理的延展分享跟今天课程引导的关键词——“抱持”紧密相关,更重要的是,也是我对几位伙伴分享生命故事时体会到的一些共同问题的一个回应。
1. 温尼科特对于抱持的描述
温尼科特关于抱持指的是对身体的也同样是对精神的维持。在《父母-婴儿关系的理论》中他写道:“个体身份感不能成为现实,除非母亲照顾是good enough以及环境能够在此一不成熟阶段提供各种形式的抱持。”换言之,这个时候的抱持是婴儿自己的一部分。“我思考最初的母婴关系状态,那时婴儿还不能从母亲的照顾中分化出自己,在心理学意义上,婴儿对母亲照顾的依赖绝对的。”事实上在这个“原初性自恋”阶段,“环境抱持着个体,同时个体忽视环境,只把环境当作是与自己一体的”。这个抱持慢慢变成“体验存在的自身”,“感受自己的能力”的基础。
这里强调了抱持在从母婴一体的融合状态到母婴分化过程中的变化:抱持首先是作为一种强化融合感、维持婴儿脱胎后跟母亲的身体联结和现实环抱的基本生存体验,逐渐发展成一种象征性容器和情感补给的环境,婴儿从中获得脱离母体、实现生理和物理分化的能量和能力,其中身体分离了但仍保持着情感联结的那份“你在那儿”的感觉是最重要的体验,是建立安全和信任、健康的依恋模式的基础。
2.不同成长阶段需要的抱持
婴儿期的抱持
在吃饱喝足清洁干爽之余,常有人来陪我玩,但也要有时让我独自躺在那里看看光影“嗯嗯啊啊”抓手挠头踢踢脚。
幼儿期的抱持
凡够得着的东西都可以摸,凡到得了的地方都可以去,大人在我后面跟着就好。摔倒碰疼了有人给抚慰一下,大人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吓着自己;哭的时候有人抱抱拍拍,大人可不要一见我哭就咬牙切齿横眉冷对。
儿童期的抱持
我有很多念头冒出来,我要开始尝试自己去做一些事情,我可以做错事、说错话。如果因为我做了什么事让大人很不舒服,请你们告诉我你们的感受。
少年期的抱持
我可以常常去找我的好朋友,我想的都可以说出来,尽管有些想法会把大人吓一跳。如果我说出想法和感觉只会招来大人的批评和劝告,那以后我就悄悄去做,再不跟大人讲了。我可以决定自己要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当然,我愿意的时候也可以听听大人想跟我说些什么。
青少年期的抱持
我可以有自己的理想和计划,而且我可以尝试去实现它们。爸妈可能会担心,但他们只会说出担心,而不会禁止我去做。如果实现不了,我可以去跟爸妈说说烦恼和难受。难受过去后,如果爸妈不批评嫌弃的话,我会很希望听听他们说一说他们的想法和经验给我参考。
3.抱持缺损的修复和疗愈四阶段
现实中,有很多没有得到充分抱持的个体,在成长中出现了种种的问题,严重的需要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温尼科特总结了临床经验,提出四个阶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疗愈的过程,无论这个过程是经由专业心理治疗还是通过一些其他的关系互动,这里以咨访关系为场景,没有进入咨询关系的其他个案也同样可以体会在其他关系中可能走过的这个过程:
第一阶段:提供促进性的抱持性环境
在咨访关系中,咨询师给来访者提供一个抱持的空间和环境,充分地关注、回应来访者,并接住TA的各种投射和反应,或者说让这些现实关系中的反应模式在咨访空间里“活现”。
第二阶段:具体的抱持性环境让位于隐喻性的抱持环境
当咨询师从以抱持的态度给与了最初的迎接到了需要给来访者空间去走下一步的这个阶段,来访者建立了依赖,但还不足够信任,不能相信咨询师的在场、咨询师作为客体的存在,这时他体验的是主体,就失去了关系的体验,他可能胁迫咨询师与他有一样的感受:我生气了,你为什么不生气。你为什么不说话,为什么你话说的少,等等。TA非常依赖咨询师是在的,不听到咨询师的回应,是不能确定这个存在的,所以需要咨询师师不断的说点什么,需要被回应。
第三阶段:咨询师和来访者形成更多默契,来访者可以接受适度分离
来访者可以不断呈现各种材料,不担心材料会被搁置或忽视,相信没有被回应与解释的情绪也已经传达到咨询师脑子里,哪些没有被回应的部分也聚拢在了TA内心,这个阶段的来访者能够在几周之后再来讨论前面讨论的部分。
来访者能够把自己聚合在一起,不再担心咨询师漏掉了什么,是不是咨询师不在工作。开始感受到自己小算计的部分,会找到小窍门拿到更多的好处。可以把自己体验成为受到剥削也有小伎俩的时候,已经进入了能够慢慢把自己聚拢在一起的阶段。是否允许某些他所提及的情感没有被提及,如果每个被提及的部分都被回应,是无法分离的。这个阶段,诠释变得更加概要,可以允许某些点漏过,这可以帮助来访者整合,发展他能够自己聚拢的能力,促进分离。
第四阶段:在与咨询师的联结中体验自己的存在
来访者体验到自己是有别于咨询师的存在,可以有与咨询师不一样的洞见。这时候,TA在个体化道路上,能够用自己的大脑把一些东西连续起来,而不需要在咨询中让咨询师帮忙联系。
咨询师有时候照顾病人先于照顾自己的感受。这时候母性抱持的功能起着作用,想着如何帮助TA度过极度的困难,然后才能想到自己。这是一个潜意识过程。这使我们不自觉的用TA的视角去看去感受,这时候我们要记住不能真的投入到他,否则那种抱持的环境就没有了,设置就没有了。要在设置之下,去探索来访者的感受,让来访者能够打开自己,尝试着去接触自己痛苦与危险的体验,感受到自主性,我可以这样去做,可以去想想这方面,比如想想残忍的故事等等。帮助来访者逐步放松地、自主地去接触这些体验,获得不同的洞见和诠释,来自来访者自己的。
在这个阶段,不再需要那么多解释了,可能变成有些距离了,可以让来访者提要求,然后你再回应,而不是一直小心是不是没有关注和回应到TA。从咨询师这一侧,允许分离的发生。而不会感觉到还需要再做点什么来维持治疗的热度。需要识别“其实我可以离开你”。
以上过程是从咨询师的角度来看,如果从求助者的角度,无论是否求助于心理咨询,我们的目标和方向是分离和成长,而不是无止境固着在弥补和追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