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口罩走在路上不用眯着近视眼使劲辨认熟人,以免别人跟自己打招呼,而自己却视而不见;也不用假装厚道地用"嗯嗯、哦哦"和熟人“尬聊”了;甚至买东西都可以自如的和卖家砍价。
口罩掩盖了很多微表情,所以戴上口罩,社交恐惧症减轻了?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内向并不是社交恐惧症。
“我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我有社交恐惧症!”生活中很多人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口头上。
但在心理医生看来,这只是他们给自己扣上的一顶 “帽子”而已。
设想,我们跟陌生人互相不知道对方爱好、过去生活经历等,聊什么?必定需要一个过程去了解对方,才有可以聊的话题不是吗?
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有些紧张和焦虑是正常的。
而社交恐惧症则是一种疾病,会导致患者部分社会功能丧失,甚至可能导致网瘾、酒瘾,甚至毒瘾等不良后果的出现。
生活中确实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讨厌面对人群,总是下意识地避开人多的地方;他们并非出于胆小怕事或者羞于见人,而是对外界有着强烈的排斥和不安感。
这种对群体生活的社交活动产生的焦虑和各方面的障碍就是人们所说的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又称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是一种精神上的疾病,是神经症的一种,属于恐惧症的亚型,患者一般都喜欢待在自己的世界中,在17-30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
具体表现
1.在大庭广众面前害怕被别人注视,害怕会当众出丑。
2.当着他人的面不敢讲话、不敢写字、不敢进食,甚至不敢入厕。
3.严重者可出现口干、面红耳赤、流汗、心跳加速、心慌、震颤、呕吐、眩晕等。
4.如果病情严重,患者可能因恐惧而与社会隔绝,仅与家人保持接触,甚至失去工作能力。
但当离开恐惧对象时,便没有任何焦虑了。
如果只是在当众发言时会有些紧张,完全属于正常情况,不用担心。
不要给自己暗示,经常性暗示自己有社交恐惧对心理健康是有害的。
社交恐惧症等心理疾病的产生并不是空穴来风,一切皆有源头。
一般性原因
01
遗传因素
双生子和家系研究发现SAD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一级亲属患SAD或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患SAD的风险高出对照组10倍,尤其容易影响到女性亲属。
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基因遗传因素在SAD发病机制中作用不大,或取决于家庭缓解因素的影响,目前暂未有明确的科学证实。
02
神经生化因素
仍有较多争议,中枢H5-HT能反应性水平提高、多巴胺调节减少、NE激活等与SAD发病有关。
03
心理因素
社交恐惧症患者害怕被别人拒绝,自尊心较强,或者对自己的外貌及自身能力没有信心,自我评价低等,主要是害怕或担心外界的负面评价而产生的紧张焦虑状态和恐惧情绪,而选择逃避和拒绝与外界交流。
04
家庭因素
从幼年期性格就受到压抑,长期处于被逼迫状态;不接触社会没有社交的技能;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声训斥;
有过被打骂,批评的阴影;有着自卑的心理,害怕与别人交往沟通,同时比较内向不爱说话;在家庭教育中,从小父亲的角色缺位,陪伴较少或没有陪伴,可能会导致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弱。
通过查阅资料和结合生活中遇到的这一类人我们可以发现:青少年社交恐惧症患大多有童年期被虐待的经历。
并且童年期虐待经历越多,其起病年龄越早,经历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越多,其病情越严重、病程越长。
另一方面,社交恐惧症患者更多使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方式,具有病态人格特征和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特点。
其实在孩子的儿童时期也会出现社交恐惧的表现,只是比较细微。
05
其他因素
例如环境压力大、性格内向、思维方式等。
是不是内向,当着很多人的面说话紧张就是社交恐惧症?
那倒也不一定,社交恐惧症有它的诊断标准:
1.在不熟悉的人们面前或被他人注意或观察时,害怕自己可能会做出一些使人难堪的行为或表现出焦虑症状。2.处于所害怕的社交场合,几乎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并可能因此出现此情境的恐惧心理发作。
3. 明知这种恐惧是过分的、不合理的、不必要的,但仍无法控制。
4.面对社交或人际交往时会设法避免或逃避这种让自己恐惧的情景,否则便以极度的焦虑或者痛苦忍受着。
5.对恐惧情景的逃避、焦虑或害怕反应,已经干扰到个人的正常生活、工作或社交。
6.病程至少持续一个月以上,如果年龄小于18岁,应至少有6个月的病程。
7.不存在或者已经排除其他心理疾病、身体疾病(如: 排除广泛性焦虑障碍、疑病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排除躯体疾病如内分泌疾病等)
发现自己有这一类情况怎么办呢?
当然是积极治疗,这和牙疼看牙医是一样的,万万不可讳疾忌医。
一般来说目前有6种治疗方法:
1.催眠疗法
精神分析师将你催眠,挖掘你心灵或记忆深处的东西,看你是否经历过某种窘迫的事件,试图寻找到你发病的根源。这种疗法时间长,花费也比较大。
2.强迫疗法
医生让你站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或者让你站在自己很惧怕的异性面前,利用巨大的心理刺激对你进行强迫治疗。
3.情景治疗
让你在一个假想的空间里,不断地模拟发生社交恐惧症的场景,不断练习重复发生症状的情节,精神分析师会不断地鼓励你面对这种场面,让你从假想中适应这种产生焦虑紧张的环境。
4.认知疗法
这是一种不断灌输观念的治疗方法。医生不断地告诉你,这种恐惧是非正常的,让你正确认识人与人交往的程序,教你一些与人交往的方法。
5.药物疗法
这是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针对你的发病是因为你体内某种化学物质的失调所致,所以运用某类药物调节平衡。
6.系统脱敏法
采用放松的方式,鼓励患者逐渐接近所恐惧的事物,直到消除对该刺激的恐惧感
其中运用认知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是目前最被推崇的方法。
所以如果真的认为自己“生病”了,戴口罩是治不好的,还是要寻求医生的帮助,从本质上让自己重生才是真正的新开始。
不过,常常给自己积极地暗示确实是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行为,不妨给自己多一些认同和鼓励,给他人多一些善意。
你也可以尝试自己慢慢的一点点去突破,做一些提升自信的小事情,或者在人际交往中,先选择做一个倾听者,尝试用心去倾听和感受。
尝试一点点建立更强的社交适应能力,哪怕每次进步很微小也没有关系,任何改变都需要时间,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去改变,不要太着急。
如果你感觉改变非常困难或不知道如何进行,那就把你现有的勇气用来向专业人员寻求帮助吧,只要你积极配合,相信专业的心理医院或心理咨询师会帮助你改善你的情况,让你不再为此苦恼。
另外,你不用担心会被拒绝,专业的心理咨询有条规则:来者不拒,去者不留。
所以,及时的求助便是及时的止损。
文字:剪兮,一个热爱文字和教育,致力于文学的新人一朵。
编辑:云边
更多心理学内容学习关注公众号:明天心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