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先生《与杨仕鸣》第二段先引用杨仕鸣的话说:谕及“日用讲求功夫,只是各依自家良知所及,自去其障,扩充以尽其本体,不可迁就气习以趋时好。”对此十分认可,并评议:
幸甚幸甚!果如是,方是致知格物,方是明善诚身。果如是,德安得而不日新!业安得而不富有!谓“每日自检,未有终日浑成片段”者,亦只是致知工夫间断。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
我的理解是,要相信人都具有良知,要相信人可以通过认识自我,自觉地去掉自我的障碍,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不内耗。
去障的方法,简单点来说就是,首先是回归良知本心,自我检视,我的良知在吗;
其次是不断扩充增加自身能量,完整身心,复元全心全意的本体,让自己回归到自我完整状态,身体与心灵,情感与理性不分裂;
最后是不迁就自己的习气,不迎合世俗的喜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存习性,能觉察不良习气从而改变自己,这是对自己负责,任由习气牵着鼻子走,这是迁就自我(爱搓麻,爱喝酒吹牛,爱说东家长西家短,爱攀比,爱囤积等都属于习气)至于迎合世俗喜好,还是攀比心在作宠,还是没有独立人格,勇气不足造成。
阳明先生对此大赞:幸甚!幸甚!果能如此,才是“格物致知”,才是“明善诚身”。果能如此,德行怎么可能不日新月异呢!德业怎么可能不愈加充实富有呢!如你所说,每天反省检视,发现自己还做不到一日之内功夫浑然成片,这也只是说明致知的功夫尚有间断,就如孟子所言“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如果有时候清醒在致良知,有时候迷惘在自我意识中不能自拔,一日之内,功夫自然不会成片,这也就是说我们的一呼一吸,一言一行都在致良知的道上,仁爱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从中获得平和,平衡,不比较,不评判,不否定自我,仁爱之心自然而然呈现为常态,人生不就是修为到达此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