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来自学业上的压力,“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教育,是破坏孩子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
很多时候,让孩子感到绝望的不是失败和挫折本身,而是父母的态度。
家长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对其寄予厚望,不惜倾其所有把他打造成自己想象中那个“完美的孩子”。
当孩子遭遇大大小小的失利时,家长的反应是失望、嫌弃、否定,把当下的表现和未来的前途、人生等绑在一起,给孩子很大压力。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就会用外在表现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时,就会认为自己是不好的,不值得被爱的。
于是,他们内心非常恐惧失败和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曾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中学生惧怕的其实不是失败本身,他们有着足够的心理韧性,来克服失败对他们的影响。
他们最害怕的是失败所引发的社会隔离,害怕父母不喜欢他了,害怕老师看不上他了,害怕同学们疏远他了。
本质上,孩子们害怕的并不是学业失败本身,而是学业失败所带来的人生的存在感、价值感和意义感的丧失。
只要父母和老师不把学业失败和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对他们的信任,对他们的希望绑在一起,他们就能非常从容地应对失败,并且把失败作为一种学习的素材,从失败中获得更加积极的成长的能量。”
孩子没考好、成绩退步、遭遇挫败时,他们内心已经很不好受了,自信心“摇摇欲坠”。
越是这些时刻,越需要家长的接纳和爱,会给孩子内心注入巨大的能量,让他能够鼓起勇气重新振作起来。
告诉孩子:“做不到,不代表你不好。”
就是让他明白:外在表现并不能代表你的价值,原本的你就很好,就值得被爱。
在孩子失败、受挫的时候,家长多给予他关心、理解和帮助,代替指责、辱骂,孩子才会一直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期待,内心越来越强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