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的冲动源自某天早上父亲突然又想起我大龄未婚老大难现状的一顿骂。
不同于过往所走的亲情关怀套路,画风转至我是不是应该去看心理医生。
当然这场吼执毫不例外,又以我愤而驳之简单粗暴结束。
战火结束后,突然想起春节期间因为史上首部在互联网播放的春节档热门影片而引发争议的《囧妈》。
01
讲真,在被徐大导演的《我不是药神》惊艳后,看完《囧妈》,内心失望不只是一点点。
但正如曾看到的一篇影评里写的,在《囧妈》里,徐大导演并不满足于如前几部“囧途”系列喜剧一样,只是为你讲述一个笑料百出的旅途囧事,他想表达更多的是对于母子关系的思考。
而在电影中,卢小花与徐伊万这对母子聚少离多、相爱相杀的相处模式,确实是当代中国母子关系的真实写照。
一个是对儿子充满控制欲关爱的母亲,见缝插针塞小番茄、申时排尿利膀胱、随时干涉子女夫妻生活……一个是拼命想要摆脱控制的成年儿子,带着恶意的把小番茄偷偷扔出窗外、歇斯底里大喊大叫要求母亲离自己十米远……
然而作为一部在喜剧之余想要探讨中国式亲子关系的春节合家欢影片,如果说电影前半段母亲控制式的关心和儿子反控制的抗争在子女心中引发共鸣,让一部分父母在观影之时对自己的亲子关系生出反思的话,电影后半段母子二人在一场“熊出没”式遇险中,反转式回归血浓于水的亲情则又突兀的尴尬。
![](https://img.haomeiwen.com/i1826302/8c43071dbe698844.jpg)
02
我尝试着揣摩设想了一下全家一起观影时父母子女的心理活动。
大概就是,电影前半段,子女边看边偷瞄着身边的父母,心有戚戚然地想:看看,平时你就是这样子,无微不至、见缝插针、全面密封式的关心和控制,几乎要把我逼疯。
而父母,估计边看电影边心虚地咕哝着:我平时有这么夸张吗?
而到电影后半段,父母则眼窝润湿挺直腰杆在心里翻身式呐喊:看看,这个世界上,也只有父母,即使刚被你气个半死,危难来时还是毫不犹豫的挡在你面前。
而子女们则心绪复杂地安慰自己说:打不断的血脉亲情,控制也是因为爱,就这么着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826302/1b883441a6f3d4ef.jpg)
03
按理说,《囧妈》既真实的反应了中国式母子关系的困境,又有转折起伏的母子和解,本应是一部佳片,奈何尴尬就尴尬在,影片中母子和解的太过套路。
我本来还在期盼着,在卢小花徐伊万母子二人控制与反控制式相爱相杀中,导演对中国式亲子关系提出深深的反思和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然而到影片最后,我们看到的还是一个本来准备抗争被控制、极力争取个体独立生活权的儿子,在母爱的伟大中再次妥协于被控制,并以帮助母亲圆梦来展现自己开始学会倾听母亲心声的诚意。
而母亲呢,也再一次站在道德的至高点,成功的捍卫了自己对儿子的所有权,顶多就是暂时做出不再催生的妥协以示学会对儿子的尊重。
然后呢?
就像童话从来喜欢以“王子和公主举办了盛大的婚礼,从此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结局一样,电影中母子二人是和解了,然而在接下来的母子相处中,这次短暂的妥协和体谅,又真的能改善他们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相爱相杀吗?
恐怕很难!
![](https://img.haomeiwen.com/i1826302/c91f38d9f585dd87.jpg)
04
大概是因为目前成年子女一代的父母、甚至成年子女自身,都是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下成长起来的。大多数中国人的亲子关系很容易就处于一种抗争与妥协的恶性循环中。
永远站在道德至高点的母亲,把自己的人生期望和精力关爱都寄托在子女身上的母亲,经常爱说的话就是:“妈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妈妈一切都是为了你!”
一直把持着家里权威地位的父亲,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不容接受反驳的父亲,经常爱用的理由大概就是“我是你老子。”
而处于亲子关系弱势中的子女,一面认可着父母对自己成长的辛勤付出,一面想要争取父母对于自己身为独立个体的尊重。最终在心怀负罪感抗争自己独立个体权的成长过程中,要么死心妥协,要么变得歇斯底里。
![](https://img.haomeiwen.com/i1826302/f09d719c6cbbeb62.jpg)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疫情教会了我们宽容,要更珍惜生活,更热爱世间万物。
有人在下面很不留情面的评论到:人最擅长的就是遗忘,日子回归正轨后,还是会有人因为一块钱争得面红耳赤,也会有人因为排队大打出手。
灾难面前,人们抱团取暖,家人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然而灾难从来都只是让人暂时情感软弱,并不能改善人的天性和未被妥善解决的矛盾。
正如电影《囧妈》后续里没展现出来的一样,珍惜和感动过后,相爱依然存在,相杀从来不歇!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