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本周安排了四篇文章,让提前研读并在群内进行交流。
拿到这四篇文章的时候,我先大概浏览了一下,这是四篇课堂类随笔,文章不长,大概都在五六百字左右,文字精辟,浅显易懂。
于是,我针对文章的内容做了一些总结和梳理,并受到启发也把自己用到的一些方法记录了下来,为接下来的交流做准备。
晚上在群里交流,当大家提到《高效复习课到底咋上》这篇文章时,对文中总结的“示弱法”“激励法”“点兵点将法”“分类作业法”很认同,并且发现有些方法自己之前也用到过。
于是,党老师话锋一转,提出了第一个问题:我们也经常用到的方法,为什么没有梳理成文?
这句话触动了我,也许这才正是我们真正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那究其原因,主要是记录意识不够强,很多事情我们也一直在做,但形成文字的却少之又少。记得刚开始记录的时候,我也经常发愁没什么可写。朋友却告诉我说,能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教育随笔叙事、教学思考偶得、听课评课反思等等,都可以成为你记录的素材。也许你现在还发现不了它的价值,这些都不用管,只管记录就可以了。于是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录,记录自己课堂上的一点小收获,记录班级管理中的点点滴滴,逐渐地也发现了它们的作用:一是有了记录的意识便会留意、会思考,而记录的过程也是梳理和反思的过程,在梳理和反思中又有了很多新的思考,在这样不断反复中,自己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也得到了有效改善。从这一点来看,还是要不断实践,不断记录,在实践中思考,在记录中进步。二是有了这些记录,我在做总结时,拿来就能用,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慌慌张张地梳理总结,边做边记录的习惯,让自己更从容,更有底气了。
党老师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文的?
这几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结构简单,字数也不多。我们知道长文章好写,短文章难为,意思很明显,长文章可以用更丰富的文字去阐述,短文章却要简单明了的表述自己的意思。这让我想起来焦校长在平常指导我们写作时告诉我们的一个诀窍,写文章时先把它写长,当你把一篇文章写到一万字时,你再把它压缩成三千字、甚至一千字时,你就知道什么是好文章了。这是锻炼写作思路一个很好的方式。虽然我现在还处于努力写长阶段,但在写作过程中的删删减减也让我感受到了语言要多斟酌,表达准确。
从作者的写作思路来看,都离不开实践。有的是写自己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有的是写自己在实践中的困惑,并在思考中得出方法。所以,实践、思考、梳理、总结,加上最后文字的锤炼,是一篇好文的必经环节。
最后交流总结时,大家通过这几篇文章中得到的启示,交流了一下以后自己会如何写课堂类文字。
我想是首先要有记录意识,而且记录要及时。有时候某一瞬间想到的点要先记录下来,写到本上,或手机备忘录上,然后在围绕记录的点展开来写。
其次,是注重写法,现在回想我们假期时在工作室读到的《作文七巧》《作文十九问》《说理》等等这些书目,书中讲到的演绎、归纳、综合……这些技术性的东西,不仅学生需要学习,我们也同样要不断研读,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最近看到这样一段话:不要局限于为自己写作,把自己的写作天地划定一个小小的圈子,为读者为刊物为大众写作,是你成长中通向自由的必经之路。所以,写文字要有投稿意识,这是促使自己认真去写,不断锤炼的动力。很多人都是在投稿过程中一遍一遍地改,一遍一遍地锤炼,才有了我们看到的这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我想一篇文章从投稿到发表的经历一定会令自己的写作突飞猛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