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读书
我们为什么读书?
归纳一下,大致应该是:为了考试,为了提高,为了娱乐,为了爱好等。
先说为了考试。
中国的文官选拔制度从隋唐开始就开始考试,这就是科举制度。先不要抨击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要知道,这是当时世界上很优秀的文官选拔制度。即使到了明朝,利玛窦等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发现了这种制度,还非常吃惊,给本国的皇帝写信说中国的文官选拔制度多么地优秀。
今天我们对科举制度能说出种种弊端,那种义愤多是出于对高考的痛恨,我们今天的高考,带有浓重的科举痕迹,于是也开始对高考也深恶痛绝。诚然,今天的高考确实是弊端不少,但是谁也设计不出其他一种制度能够代替高考。三十年前,我们试行过推荐上大学,事实证明,那种制度不仅隐含着更大的不公,也是极大的教育倒退和文化倒退-------科举以前,我们就是实行的推荐制。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传统,我们把读书和考试联系的非常紧密,“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现在,读书考试虽然不全是为了做官,我们看到,最先进的国家里,最先进的学校,它的录取,升级,毕业。还都离不了考试。
事实上,考试要读书没有错,问题是考什么的问题。总是考试五经四书,文献解读能力代替不了经世济人的本领,这是对学生智力的集体大屠杀,也是对文化的谋杀。封建社会考试也不总是五经四书,苏东坡的宋代考试内容就是很现实的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今天,我们的诸多考试也还有诸多弊端,我们仅仅希望能越来越少。据说江苏已经准备不把英语成绩计入总分。窃以为,这是对考生的一次大解放,至少有多少考生的智力和时间不被无耻地谋杀。但是,即使考的内容再少,还是要读书,还是要分优劣,还会有考生考不上。因为这样的考试是选拔考。高分可能低能,但是,不是高分一定低能,往往说高分低能最多的人,恰恰是分数不高能力也不高的人,这几乎是对吃不上葡萄说葡萄酸的最好注解。要考试就读书,舍此以外,具有普遍性的其他适用原则还没有。
为了提高。
人生于世,最好能有一技之长,方能谋生,方能自立。为求着一技之长。我们或求之于人,或求之于书。工作生活中遇到新问题,难以解决,我们也须读书。种地的农民想种一种新的农作物,没有经验,或许读书,寻求方法;买件电器,不会使用,对比说明书,摸索操作,也是读书;大夫为了手术更成功,可能从书中寻找更好的方法,科学家不断读书是为了走在前沿。此等种种尚是为了“技”.更有一种,为了“道”,探寻思想,提高认识,改变三观,就如居士读经,凡人求道。
人对世界的理解和判断是在“道”的层面上解决的。“道”的改变和提高多是依靠读书。虽然菩提树下可以静坐悟道,但是,舞蹈以前也是读了很读书的。读书,可以让让我们提高工作和生活能力与技巧,为此目的读书就是为提高。这类读书讲究的是学以致用,因为它就是为用而学。
为了娱乐。
书有多种,有一种书就是为了娱乐,特别是文学艺术一类的书。虽然是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可以陶冶情操,可以提高审美,可以。。。。,但是,这些书首要功能就是娱乐。读这些书时,读者要知道,这样的书主要作用是什么。娱乐就是对读者情感的抚慰。一句话,哄你玩,别当真。别把小说当科技,别把戏说当历史。别把孙悟空的驾云当航天技术,也别把梁山泊的黑社会活动当成解决社会矛盾的良方,魏蜀吴当然是有,关二爷刮骨和显圣是为了生动。宝黛爱情据说是有很多社会内涵,排满,反封建,宣淫,都可能有,但根本上还就是小说而已。这类书,是吃饱了,喝足了,无所事事,找个乐子才读的书,曾有名曰:闲书。这种读书尽量不要致用,一用就错。读此类书能学到很好的辞章文采。所谓文字般若。可惜,一批中文系的书生囿于此中未出,结果是培养了一批嘴尖腹空的才子。
为了爱好。
这是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什么都不为,就为喜欢,把读书当成一种存在方式和生活习惯。这样的习惯用之于考试,会让考试不再痛苦,用之于提高,一切提高都在自然而然之中;用之于娱乐,更简单--------这种阅读本身就是娱乐。翻开书就是另一个世界,书中的人,事,思想,情感,扑面而来,是对读者精神世界的洗涤和充实,是交流和切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知识的获得有极大的快感。精神世界会更加广大,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会更加地深刻和敏感。生命假如就是一个物质过程,这种习惯会让有限的物质生命获得更多的精神感知。逻辑使人善辩,不仅仅是口舌之利;数学使人严密,思维是智慧的经络;历史使人明智,不是全对,关键是真假历史,唯有多读,方能明辨,方能挑选;文学美于辞章,哲学美于思想。
犹太人没有毕业的概念,要的是终身学习,培养的就是这种读书的爱好。幼儿初读书,妈妈会在书页上抹一点蜂蜜,直观的告诉孩子,书是甜的。所以,犹太人虽然人数只是华人的百分之一,但是其科学文学艺术巨匠比华人多得多,尤其是近现代。教师的作用之一是教会学生读书,所谓“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道理都知道,只可惜,为了升学,为了任务等等原因,我们的学生根本不喜欢读书。原因许多种,但是有一种不可忽视:我们的很多老师就不是喜欢读书的人。常年的照本宣科,更加的自以为是,坐井观天,皓首穷经,说不定那还是本自欺欺的“经”,荼毒生灵不说,连自己也被毒害了。
读书不必限文理,文理分科是适应近代教育管理才出现的形式。一个人对知识的吸收不必局限于文理,一切学科归根结底都是美学,别人分文理是为了管理的方便,我们自我禁锢就是愚蠢。
自由读书,还要看你自己对文理的理解和喜好程度,但是不要把“异科”做异类。因为读书而成为书呆子,原因就在于营养偏科或者食古不化,罪不在书。读书不可炫耀,炫耀往往悲剧。海龟和青蛙的论争让海龟很不高兴,悲剧在于信息量的不对等。而且是,有意的炫耀会激发无知者的斗志,结果是,一次预想中的赏心悦目的知识秀,成了心情沮丧的争论。辛辛苦苦读书,给别人科普,结果是别人还不买账,岂不冤枉哉?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样的话,有道理。解决的办法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多读书,对比发现,会知道真伪。
读书就是一个生活爱好或者谋生方法,没有高尚低下的说法。也不必把一切都求之于读书,读书也非百病包治的灵药,读了帝王学未必就能做皇帝,不读帝王学,一路猛冲猛打不讲礼义廉耻照样混得天下。不过,做总统估计要好好读书才行,我们还没有看到哪个总统是文盲。
读书也有弊端,比如会耽误打麻将。
时至今日,读书的形式可以有多样。按照形式法则,窗帘就是在窗口调节空气和光线的装置,未必就必须是布做的,可是塑料的或者其他的材质。读书亦然,按照形式法则,读书就是从文字图画记录中汲取知识,传统的传载材质是纸,现在是电脑一类的新的科技形式,也是“书”,也可以“读”,只是电脑有不同于传统的书,不仅是个图书馆,几乎就是一个虚拟的社会,所以,电脑读书,应该明白一点,我是干什么,是读书学习,自然就是读书,要是只看爱情动作片,那就不是读书了。不对,也是,原来还有《金瓶梅》呢,那也是一本名著
为何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