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真是不等人,不知不觉又要到新年了。趁着2016最后一篇小文,我们把名字改成了「觉山隐窑」。所以,在2017年,我们会用新名字继续和各位分享关于瓷器的一切,以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趣事。
但其实改名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用再和新朋友解释究竟哪个才是正经的「觉山隐窑」公众号了。不管怎样,希望未来一年我们还在一起,越走越近,越来越好。
说过了改名,接着聊瓷器。前几天,我们赶在2016岁末烧了一窑,可从满窑开始,心里就一直有些不安,终于熬到开窑一刻,这块石头才算落了地。而让我们提心吊胆的便是其中这只「仿乾隆年制珐琅彩瓷杏林春燕图碗」。
大家都知道,觉山隐窑一直主打青花,别的品类涉猎不多,尤其珐琅彩瓷器物就更少了。一来制作珐琅彩瓷需要投入相当大的人工和时间,加之我们青花系列新品不断,就没在不是最擅长的领域花精力来做;二来珐琅彩瓷号称为瓷中珍品,可极高的工艺要求背后却是远低于常规产品的成品率,而做降低标准的事又过不了自己这一关,所以始终没能下决心动手。
终于,在临近岁尾之时,我们决定做一个珐琅彩的器物,为2017图个吉利,也怕丁酉年会更加忙碌,再起意去做就没那么容易了。
而对于这件事,让人没想到的是,向来低调的师傅们想法却很高调:只做精品。所以,这只曾以1.5亿成交价让世界重新认知中国瓷器的碗,就成了我们不二的选择。
据记载,杏林春燕碗本是一对,原属圆明园藏品,为乾隆皇帝自用器,制作全程乾隆帝也都有参与,并御笔亲书「玉剪穿花过,霓裳带月归」,可见其稀有珍贵至极,也代表了珐琅彩瓷的最高水平。
这只碗造型端庄、胎骨轻薄、釉色白润。碗壁通景画杏花、杨柳、春燕,「杏」取「兴」的谐音,柳燕则寓「春来」,有运势兴旺、万事兴隆的之意。整幅画的以中国传统的没骨画法表现,阴阳相背与凹凸感非常明显,施色缜密、艳而不俗,而细节的刻画最是叫绝。燕子的翎羽、杏花的花蕊、柳叶的飘动都勾勒的相当细腻,能在体量不大的釉面上都表现的如此生动入微,一定是出自宫廷画师中功力极深的一位之手。
说到宫廷画师,就不得不说乾隆皇帝。相传乾隆皇帝非常喜爱珐琅彩瓷,凡是他喜欢的物件,都要亲自过问。当时在养心殿珐琅作及圆明园珐琅作,也就是当年专烧乾隆帝自用珐琅彩瓷的御窑,汇集了全国最顶尖的画师17人。
而且乾隆本人艺术造诣很高,对画师和作品的要求也近乎完美,稍有不满意的地方就会废掉。当时烧成一件珐琅彩瓷器物往往要经历数月,但乾隆帝从不考虑这些。因此,我们看到,乾隆时期不仅瓷器画珐琅工艺是史上最好的,艺术价值也是最高的。可据《清宫活计档案》中记载,端凝殿内珐琅彩瓷器物不过三四百件,杏林春燕碗更是乾隆帝最钟爱的作品之一。
这回觉山隐窑仿此珍品,可以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首先,珐琅彩瓷的胎与青花瓷有很大不同,胎体要做到轻薄如纸、细白透光,这种极致的标准达到官窑精品的级别,而这种超薄胎很容易出现变形、破裂,二次烧制也无形中增加了风险。另外,薄胎器物哪怕再微小的瑕疵,在素胎上也会极为明显。但最让我们感到不安的是,这些问题很难人为规避,可以说,成器不在人,而在天。
另一个挑战是画,因为我们这次器型与画面都严格参照原作1:1复刻。所以,画片一点不能差,要达到当时宫廷画师同样的水准。而原片画法介于工笔与写意之间,与一般青花勾线分水完全不同,不但画师要有扎实的国画功底,还要对着色和点染技法相当的通透,并且精于珐琅彩画法,才能复刻原作神韵。
我们很幸运,觉山隐窑从老艺人手里得到些许传承与点拨。在经历了一次次小心翼翼地反复试画试烧后,终于在这一窑拿下来。希望,这得来不易的碗,能给您添喜增福。
2016最后一期至此搁笔,再见已是2017。觉山隐窑恭祝您元旦快乐,新年新气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