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先生的第25篇周记
本周摘要
知无涯
1、晨读私塾:阅读的快与慢
2、晨读七问
个人OKR追踪机
本周拾遗
让你与众不同的不是努力,而是深度思考能力
知无涯
又是一个平凡且不普通的一周
平凡是因为一切都在预设的轨道中前行,不偏不倚;不普通是因为所历经的每一天每件事都在带给我新鲜的体验和思考!
而本周带给我最多思考的,莫过于晨读私塾
晨读私塾:阅读的快与慢
晨读私塾第一期第二册书的阅读更换了平台——由QQ群更换到了知识星球,这极大提升了大家作业的曝光率和互动性,就像一个“阅读朋友圈”,查看和评论更加便利,更奇妙的是,大家都在阅读同一本书的同一章节,这种共鸣感在阅读大家作业的时候得到了极大的体现,“慢阅读,深思考”成为了晨读私塾的主旋律!
何为深度思考?深度思考通过不断自我追问和思考后,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的思考
比如本周私塾共读的精选书籍《少有人走的路》,之前我曾经“认真”读过,之所以用认真二字,是因为我逐字逐句的读过,可是经过晨读私塾“慢阅读、深思考”的模式,我突然怀疑我是否真的曾经“认真读过”,很多已经遗忘的知识点,在私塾的“拷问”之下,竟打开了一片全新的世界!
我从晨读私塾《少有人走的路》作业中摘录了七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题目,并做了一下整理,来展示深度思考的魅力!
本周晨读七问
一、在你的人生历程中,是否有过过分执着于“过时的地图”,拒绝更新“新的地图”的类似蒙上双眼的经历?
作为一个曾经的学霸,我在高二那年,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想法,我开始怀疑我所学习的知识对我实际生活以及未来的帮助到底有多大,这种想法让我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直接导致我从整个学校的前十名,到高考时竟然成绩直线下滑到班级第十名,这种巨大的滑坡如今想来都会让我感到恐惧!
这种“读书无用论”直接移情到大学时代的“学历无用论”,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我并没有把心思放到学习和读书上面,而是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其他一些“旁门左道”,我做各种兼职,销售,组建团队,演讲等等,这些方式帮我在大学时期就能够赚到一些钱,放佛更加验证了我的这种想法,我也开始变本加厉,逃课成了我的家常便饭,我竟然对此心安理得。
勉强毕业以后,我迫不及待投入社会,准备大展拳脚,我也如愿以偿的进入了一个“学历无用论”的认知圈子里,在三年多的探索当中,我的“求知”本能在慢慢的复苏,我突然感觉到我的价值观和更新认知的方式开始和这个圈子脱节,并产生了极大的冲突,这种冲突最明显的的就是我和“这个圈子”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不太一样,我更愿意相信遵守原则,体现正向价值,通过合理的方式来谋生,而我更新自我认知的方式开始借助阅读和学习,我过往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开始帮助到我。
语文教我如何阅读和表达,数学锻炼我的逻辑思维能力,英语帮我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物理让我明白一些基本的生活现象原理而不会迷信,化学让我明白所有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反应原理,历史使人明智,鉴古通今,以史为鉴,政治培养我的政治敏锐度并理解时代对我们的意义与机遇,生物让我知道物种起源与基因遗传,地理打开了我想探索世界的欲望.....
“读书无用论”还存在么?至少现在,对我来说,荡然无存,甚至因为当初有那样的想法而产生自责,我无数次睡梦里都回到高中读书的年代,放佛自己还是一名求学的高中生,渴望再次通过高考证明一次自己,来弥补我目前为止最大的遗憾!
我也曾蒙住双眼,不愿承认这个事实,因为直面并承认自己的错误是痛苦的,但是,我们的认知地图一定是在不断更新的,没有谁的地图是一蹴而就的!
当我们意识到过去的地图有错,并成功修改之后,就已经是一次极大的人生突破,一切都不晚,保持好奇心和积极探索的欲望。
二、在心理学概念里,“移情”该如何解读?以及我的移情经历。
何为“移情”:把产生和适用于童年时期的那些感知世界、对世界作出反应的方式,照搬到成年后的环境中,尽管这些方式已经不适用新的环境!
我的一段“移情”囧经历
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囧事,初中时,我开始到城市里最好的学校上学(爸妈在教育这块,很舍得投资),一个同班同学的城里女孩子暗恋我(哈哈哈,我当时想,怎么可能),因为小时候家里比较穷的缘故,总觉得恋爱这件事对我太遥远,我有次吃饭时,这个女孩子就和她的几个闺蜜坐在我后面吃,我能明显的感受到她们在我身后小声议论和嬉笑的声音,哎呦喂,青春期那颗敏感而又脆弱的心呢,我以为她们在笑我只吃青菜不吃肉菜,回到教室后,越想越气,然后敏感的我竟然趴在教室座位上嚎啕大哭,后来那个女生还来安慰我…
我想她一定感到莫名其妙吧,哈哈哈哈
那个时候我的世界很小,用我过去的思维(穷孩子,城市姑娘不会喜欢)来判断当时发生的事情,现在想起来很可笑。
但现实中,这样的移情现象和我当时趴在桌上嚎啕大哭一样可笑。
三、请思考一下,近期或者长期以来,在你心中始终处于逃避状态的一件事,试着分析一下,为什么自己不愿意去反思或者推进这一件事?
行动日志的模板自从108开营以来,使用了好长时间了,这个过程中,慢慢找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旧有的模板显然已经完美匹配我的工作生活方式了,尤其是微习惯系统板块,有些个微习惯长期做不到,有些个我目前阶段非常重要的微习惯(比如晚上1点前关手机)却不在名单上!
再比如个人年度OKR,显然有些OKR需要调整,可就是躺在我的日志里,成了“老赖”钉子户,早就看它不顺眼了,心里嘀咕着一定要改 ,可是每次都没改。
为什么?
逃避思考,逃避改变,逃避输出,逃避面对有些OKR不现实没有实现的现实!时间管理也是问题,每次日志非要拖到晚上11点以后才都动手,哪有时间思考反思和修改啊!
上个周,终于下定决心,拿出一个晚上的时间,以OKR理论为目标管理核心,以《高效能人士7个习惯》之不断更新原则中的身体、智力、精神、感情四个角度为指导,加强了输出,最终做了改版,改版之后神清气爽,用起来也顺手多了!
对了,还有一只被我拖得快要屎掉的英语学习!不要再逃避了,赶紧开始!
四、请回想一次被diss的经历,并且记录下来你当时的反应或者思考过程,你被激怒了么?或者你进行了修正,完美解决了?
当我正式跨入个人成长社群运营这个领域,并担负起责没那一刻开始,diss和赞誉一样,几乎从未断过!
经常会正面或者侧面收到各种各样的diss,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108刚开始不久,那是一段被我用“兵荒马乱”形容的一段日子,不仅我是兵荒马乱,我们的运营团队也是忙的不可开交,一些新晋的运营组长由于没有接受提前培训,无法适应这种强度,产生了强烈的“逆反”情绪,对整个108提出了很多众多质疑(现在看来,都是一些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
面对这么多质疑,几乎所有矛头和压力都一股脑涌向我这,背负着K叔的期望和来自200多位108小伙伴的成长重担,很少生病的我,伴随着些许愠气、不解和压力,突然就急性发烧和头疼。
但是,出现问题,唯有面对和解决,所以和K叔远程电话沟通后,我们决定分班级召开班委会,了解大家目前的所面临的状况和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每晚两个班级,连续两晚,拉着K叔(内心特别不好意思)一个一个收集信息和反馈,安抚大家情绪,并交流经验!
当我们面对问题,并尝试去解决时,这个问题就已经消失了大半,经过四场班委会,这个问题得到了极大的解决,同样,也给我们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被质疑和diss是人生的常态,现在再次遇到这样的状况,我已经淡然很多,好的diss,收下,改正;没有意义的纯粹diss,不要被牵扯精力和情绪,一心一意做好自己该做和能做的事!
五、在加入108之后,按照108要求开启行动日志、周记等自律活动后,你是否有类似突然情绪崩溃或者自律状态失衡的感受?
对我来说,这种状态失衡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不定期概率性的自律状态失衡,我曾经在年前做过一个实验,一周7天,我能够保持几天的自律状态(当时的自律考核,更多的来自于工作)?
实验证明,我一周基本保持5天的自律在线状态,2天的失衡状态,这两天是不固定的,有的时候是连续的周一、周二,有的时候出现在周四&周六,但是,无论如何变化,基本保持2/7的概率,最开始出现这种状况时,我非常的恐慌,后来当我了解了自己的这种规律了之后,就淡定很多,年后,这个概率基本降到了1/7。
当然,也出现过大滑坡时间,比如两周的春节假期,自律生存率降低接近于0!
第二,我的大部分自律状态体现在工作中,所以大多数时候,我是一个不怎么有生活的人,我的健康、智力(后来,晨读私塾拯救了我)、情感等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失衡状态,最近才开始慢慢恢复,开始了一周三次的运动,晨读私塾带我阅读和思考。
六、108晨读私塾,对于现阶段的 你来说,是否可放弃的?换句话说,从重要性评估角度来看,每天读书对你爹优先级是否足够高?
目前对我来说,读书是处于第一优先级的,毫无置疑
上个问题回答过,由于太对注意力放在工作上(更多的是来自于我的自我逃避),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阅读了,年后晨读私塾的启动拯救了我。
对目前来说,其他可以暂时放弃,晨读私塾,不行!
七、如何理解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的一句话:人要不断学习生存,也要不断学习死亡。
死亡即为放弃,生存即为更新
我曾经是一个极其固执且执拗的人,手里总是攥着过时的地图不放,并自诩为“坚定”而引以为傲,举例,从大学阶段开始,我就坚定地决定以后从事关于“年轻人”的教育工作,因为我固执的认为“年轻人是具备可塑性的,中年人抑或老年人是固化思维的”,这种观念严重束缚了我,导致我游离在过去的地图的当中走不出来,错过了跟很多所谓的中年或者老年前辈学习的机会,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以及接触众多中年前辈,我突然意识到,“可塑性”以及“年轻的心态”跟年龄是没有关系的,我见过很多思维僵化不愿学习的年轻人,也见过依然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心和进取心的中年人。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放佛我的整个世界都开阔起来,有的时候不是这个世界不够开阔,而是我们的的认知和思维从未到过那个地方,误以为不存在!
过去的我已死,新生的我依然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
年度OKR追踪机
学习篇
行动日志 69/300
周记 9/50
读书/听书 个人管理类 5/30
其他类 0/20
英语学习 级别5/级别12
培训与学习 2场/5场
运动篇
酷跑行动 23公里/500公里
体脂率 22%/15%
年轻篇
早睡 2天/100天
轻食 7天/100天
面膜 14天/100天
本周拾遗
让你与众不同的不是努力,而是深度思考能力
文 | 艾菲的理想(ID: xiaoyaolsh)
转载 | 栩先生(ID:superMr_xu)
1
什么是深度思考?
我的一个朋友最近一年在通过私教进行健身,她给我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在这一年里她一共遇到过6位教练,每位教练在给她上课之初都会询问她究竟想要怎样的身材,她的回答都是“维密的身材”。
于是,前5位教练给出的策略都是与其他女性健身者相差无几的健身策略 - 先减脂后塑形,只有最后一位教练没有当即给出健身方案。
直到第二天,这位教练才跟她说:
“我回去看了维密秀,仔细研究了维密的身材。我发现,她们并不仅仅是瘦,不是那种纸片人的瘦。
相反,她们的身材非常立体,背部、肩部和腰部的曲线十分明显,有三个显著要素,分别是紧致、曲线感和力量感。
所以,维密身材的本质就是紧致、曲线感与力量感的完美融合。如果要想拥有维密的身材,那就需要在完成减脂之后,着重完成这四处肌群的强化训练。”
这个故事正是一个关于“深度思考”的例子,虽然思考的对象并不是特别深刻的问题或概念。
我认为深度思考就是不断逼近问题本质的思考。
为什么说是“不断逼近”呢?
因为深度思考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做到在第一次对某问题进行思考时就触其本质,但却可以在一次次的自我追问与深度思考后,越来越接近它的本质,直到有一天终于触及那个本质,并将它言简意赅的表达出来。
比如“自由”是什么?清晰说出它的本质可不仅靠一次深度思考就能做到的。
如果将这个定义具体化,可以看到它有如下5方面的表现。
1、精准的用词和打比方
著名的商业咨询顾问刘润曾说“所谓洞察本质,就是会打比方。”
只有在洞察事物的本质后,才会联系到大家所熟知的事物,从而打出精妙的比方。
比如,刘润老师在文中举例,小米生态链的负责人刘德跟他说:
“小米生态链中为什么会有很多既不‘高科技’也不‘智能’的产品,原因是这些生意对于小米而言是‘烤红薯’生意。
小米发展到今天,已经有3亿用户,其中2.5亿是活跃用户,他们除了需要小米手机、充电宝、手环等科技产品外,也需要毛巾、床垫等高品质日用品。
所以与其让这些流量白白耗散掉,不如利用这些流量来转化一些营业额。就像一个火热的炉子,它的热气散就散了,不如借助余热顺便来烤一些红薯。”
这个“烤红薯生意”,就是因为洞察了这种生意的本质,而这无疑就是深度思考的结果。
2、对各种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有清晰的理解和表述
喜欢深度思考的人常会痴迷于一些重要概念的定义。
比如:“什么是爱?”
佛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中给“爱”这个概念下了定义,“真正的爱是要唤起对方的生命力,也就是要丰富别人的。”
像这样对概念的清晰理解与表述,绝对是经过很多次“深度思考”才能得到的。
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对爱的定义则是”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比如:“什么是幸福?”
哲学家伊壁鸠鲁说“幸福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对“幸福”这个概念的定义也进行了多年的求索和深度思考。
在他的幸福1.0版本中,他认为幸福就是生活满意度,包含有三个不同元素: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
十年之后,他又提出了幸福2.0。此时,他将幸福定义为生命的丰盈和蓬勃,包含了五个元素:积极情绪、投入、意义、人际关系和成就。
正如我之前所说,深度思考往往不是一次性的思考,更多时候它都是持续的思考状态。在这样持续的思考中,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直至触及。
然而,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阅历,没有看过足够的书,单单只凭“深度思考”怕也是无用。
阅历、阅读和与人交流就像是不同类型的催化剂,可以不断催化“深度思考”这个过程,帮助它一次次的发酵,最终走近问题的本质。
3、“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刘未鹏在他的《暗时间》一书中写到,
“看一个问题的解法,必然要看其解法所诞生的过程,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具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否则这个解法就只是一个问题的解法,记住了也无法推广。”
而相反,如果我们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们就能提炼出更具一般性的解决思路与原则,这种思路和原则就可以被迁移去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
举例来说,你看了一个电影,连连称好。我问你“好在哪里?”你说“很感人”。
这个简单的回答显然是没有经过“深度思考”,这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4、比一般人有更多更深刻的自我觉知
常常深度思考的人,不论对概念还是问题都会有持续的思考。这种习惯也会迁移到对自己的探究之中,从而拥有更加深刻的自我觉知。
举例来说,你发现每次只要男朋友拒绝了你约会的要求,你都会非常生气,即使他的拒绝理由十分合理。
这个时候如果能进行深度思考,也许你会发现,每次都生气的根本原因在于你有一个十分强烈的EGO(自我),这个强烈的EGO让你很难心平气和的接受拒绝。
然后你继续思考,为什么自己会有如此强烈的EGO呢?
这个问题很难马上就有答案,但随着思考的深入和在脑中长时间的停留,你最终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样的过程就是自我觉知。
5、比一般人更能发现规律、趋势以及掩盖在趋势下不变的东西
看到一件事只想到一件事,看到一个问题只想到一个问题,而不是发现背后隐藏的规律,这样的人显然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
2
为何需要深度思考?
1 、“大脑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因为习惯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
2、“我们在大脑中走得越远,在现实中就走得越稳。”
3 、每个人都有一个更高的自我,更高的自我会对很多终极问题产生疑惑,深度思考能够帮助我们持续探寻、给予回答,从而拥有更加丰盈和蓬勃的人生。
4、 深度思考能带来巨大的成就感。
当你在持续深度思考后忽然明白了某个重要概念,你就会体会到那种极致的成就感。而马丁·塞利格曼则说,成就感是获得幸福人生的重要因素。
5、 我们需要通过深度思考去获得更多更清晰的自我觉知。
即使面对同样的痛苦与挫折,有自我觉知的人会走的更有信心,而缺乏自我觉知的人会一直走在混沌之中,所以走下去的最终结果会有天壤之别。
3
如何进行深度思考?
1、 向自己发问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让我们无限的探究下去,从而帮我们形成长期的、一贯的思考路径。
所以,深度思考的关键就在于向自己发问,而且常常不是只问一个问题就结束,而是持续的问下去。
比如:当你要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你可以先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然后再一层一层的问下去。
2、 情绪的无纷扰
我们只能在水面平静的时候才看得清上面的倒影,也只能在情绪无纷扰的时候才能看得清问题的本质。
3、 思考要有持续性和开放性
对于复杂问题,我们往往无法在一次深度思考中完成;相反,我们需要在思考中不断的接纳各种输入,包括自己的阅历、阅读以及与人的交流,然后再思考,再接纳输入,直到最后洞察本质。
从昨天到今天中午,我与几位朋友分别进行了深度对话,帮助他们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自我认知。
其实这也是“深度思考”能力的一种现实转化。
“深度思考”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自我训练逐步养成。
但一旦养成习惯,就不会觉得辛苦,反能成为乐趣。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