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文相融 人事共情—— 小议《兰亭集序》
徐民伟
《兰亭集序》是书法,是美文,是记录古代文人雅士思想生活的弥足珍贵的史料。从中我们既可以欣赏书法之美,又可以感受文章之妙,还可以领略古代文人高士的雅行雅事,与他们来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游,一窥他们高旷清奇的神采。
《兰亭集序》的书法之美,自不必待言,可谓字字神奇,笔笔精妙,自然天成,丰神盖代,犹如神助,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称为书圣。然而字以载文,文以载道。如果我们把书法与文章与人物结合起来看,就逾能更好的让我们感受到其“书与文”、“人与事”的浑然一体,出神入化。
《兰亭集序》短小精悍,全文不过短短320余字,可是文短事丰,情深意长,笔情绝俗,志趣高远。有描写、有叙事、有抒情、有议论。其结构严谨精妙,环环相扣,流转自然;其节奏,缓急往复,波澜起伏,极尽抑扬之美,顿挫之趣;其语言,清新简净,韵味深长,既优美隽永,又朴素自然;其句法,对仗整齐,善用排比,两两相对,音韵和谐;其文风,明白晓畅,朴素自然,一扫东晋时期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是古代骈文的精品。
欣赏《兰陵集序》更应让我们品味的是其书与文表现的人与事,抒发的情与思。《兰亭集序》表现的是友人的聚会,在春和景明的暮春三月,一群志同道合的高人雅士,聚集于山清水秀、竹林掩映的兰亭。他们对坐在清溪之畔,通过曲水流觴,饮酒赋诗。满座高朋,满眼美景,酒助诗情,诗助酒兴,志同道合,情深意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此时此地知己群聚,贤才云集,他们谈天、谈地、谈友情,论时、论事、论人生,开怀畅饮,纵情畅吟,推心畅叙。虽没有音乐演奏的盛况,但是其情陶陶、其乐融融,这真是史上最快乐、最温暖、最和谐的文人盛会。高士雅集,千古传唱,令人艳羡。
雅集的盛况已是令人艳羡,而与会的高人更是令人称奇,其中不乏流芳千古的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据说参加此次雅集的有41人,谢安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位。谢安,字安石,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名士。出生晋代大士族陈郡谢氏,多次推辞皇家的任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的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交友。后接受朝廷的任用,历任大将军司马、吴兴太守、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其一生中最著名的功绩,是在肥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军队的总指挥,以8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大军,使东晋得以存续。肥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与赤壁之战齐名。谢安的雄才大略、处乱不惊、指挥若定、出神入化,绝不啻于赤壁之战中的诸葛亮、周瑜。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就出自肥水之战。大诗人李白有诗赞曰“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湖沙”。由此可见谢安的雄才和伟绩。雅集中的另一位名人可数孙绰,孙绰,字公兴,东晋大臣、文学家、书法家、玄言诗派代表人物。孙绰不仅博学善文,而且直言敢谏,公元362年,大司马桓温北伐收复洛阳后阴谋篡位,欲谋迁都洛阳。朝廷及权臣摄于桓温权势,无人敢提异议,唯有孙绰挺身上书,疏上迁都乃止,孙绰由此而一举青史留名。作为当时的文宗名士,他有着广泛的社会交往,仅《世说新语》里就记述他与各方人士交往的故事有30多条。孙绰与王羲之交好,孙绰的文采被世人称为横世一绝,当时的人皆以能得到孙绰的文、王羲之的字为荣耀。王羲之更是雅士高人中的一员了。从列举的这三位名士,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次兰亭雅集的盛况之隆、阵容之强了。
《兰亭集序》更能打动我们的是其“书”于“文”所散发出的情与思。“兰亭集序”记述的情,是朋友相聚的乐情,是志同道合的志情,是心心相印、惺惺相惜的共情,是唱话天地、纵论世事的才情。其乐融融,酣畅淋漓。然而时光易逝,人生无常,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间没有不变的世事。乐极生悲,大喜大悲。作者触景兴怀,不由的生出美景常在、岁月流长、人生短暂、世事沧桑的感叹。不由的生出生命之变、岁月之变、世事之变的思虑。不由的发出“一死生为虚妄,齐彭殇为妄作”的议论,对庄子的生命观予以否定。作者的这种情、这种思,上与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情绪相接,下与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伤怀相连,更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慨一脉相通。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文末中写的那样,“后之观今,亦犹今之观昔”、“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兰亭集序”的情,大开大合,波澜起伏,回环往复,跃然纸上,力透纸背。难怪金圣叹评价《兰亭集序》中的王羲之为“天下第一情种也”。
所以我们欣赏《兰亭集序》,可悦其字、赏其文、羡其事、慕其人、感其情。若以这样的视角和维度,再去欣赏“兰亭集序”,那感受肯定会别有不同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