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张爱玲》:成名后还母亲二两金条,得不到母爱的她晚年独自疗伤

《张爱玲》:成名后还母亲二两金条,得不到母爱的她晚年独自疗伤

作者: 远树花开 | 来源:发表于2020-06-02 23:25 被阅读0次

    张爱玲的小说,少有圆满的结局,她以女性为题材,写满了人世间的悲凉。张爱玲文字中透着的凉,就是她心里的凉,而她心里的凉就来自她的原生家庭。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纳,似乎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来自你与父母的关系。”

    关于张爱玲的传说有许多,她的冷漠,她的孤傲,她的纯粹。

    《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中,作者安雨用委婉的笔调讲述了张爱玲的原生家庭,她一生中的各种经历,以及她对待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态度,让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了解一个真实的张爱玲。

    张爱玲的祖辈虽是贵族,但原生家庭也给她留下了心理创伤,直到晚年。

    一、父亲家就像牢笼,逃离才有机会重生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爷爷是晚清大将张佩纶,奶奶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的女儿。

    到了她父亲这一代,张家开始走下坡路,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有很多恶习,对家庭缺乏责任感。

    但张家是书香世家,父亲会吟诗作赋,有兴致的时候,会指导张爱玲读书、写作,鼓励她,赞赏她。张爱玲在8岁以前是快乐的。

    张爱玲10岁时,父母离异,14岁时,父亲再婚,后母刻薄,张爱玲姐弟俩的噩梦也随之开始。

    有一次,张爱玲站在父亲面前,要钱交钢琴费。她看着父亲被烟雾围绕,久久不做回答,她感到十分难堪。为了避免难堪,张爱玲后来干脆不学钢琴了。

    在《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中有一段话,张爱玲后来形容父亲:“那里我什么都看不起,父亲的房间里永远是下午,在那里坐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沉下去。”

    1937年,母亲从国外回来,17岁的张爱玲中学毕业。张爱玲想要出国留学,当她小心地向父亲提出这一要求时,父亲感觉女儿要步母亲后尘抛弃自己,因而异常愤怒。

    不久之后,在一次后母的诬告中,父亲将张爱玲毒打一顿,然后禁闭起来。

    这次毒打,打断了张爱玲对父亲最后一丝的留恋。她知道在父亲家是再也呆不下去了,她要逃出牢笼般的家。只有逃出去,才有机会重生。

    半年后,张爱玲逃离张公馆,投奔母亲。

    二、在母亲家做“窘迫”的淑女,母女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张爱玲的母亲长年在国外,在张爱玲的成长过程中,并没有长时间的陪伴。张爱玲曾在《私语》中回忆说:最初的家里面,没有我母亲这个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

    但母亲影响了她的成长,是母亲坚持要送她到学校读书,而不是读私塾,还在父亲家的时候,张爱玲就学习了绘画、钢琴、英文。

    张爱玲自幼对母亲有一种“罗曼蒂克”的爱。而当张爱玲单独和母亲一起生活后,对母亲的期望也在落空。

    张爱玲的母亲是追求时尚的新式女性,她想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准则,将张爱玲塑造成一个淑女。

    淑女的要求除了买菜、煮饭、洗衣、省钱之外,还要对镜研究面部的表情,走路的姿势,而且,不能乱说话,如果没有幽默的天才,千万别说笑话。

    而张爱玲在生活中是个“愚笨”的人,不会削苹果,不会家务,怕上理发店,怕见客人。总之,她不能让母亲满意。

    得不到母亲的鼓励和赞赏,张爱玲在质疑和指责声中,总感觉自己是一个无用之人。此外,张爱玲每次伸手向母亲要零花钱,对她来说都是一种折磨。

    张爱玲的母亲没有工作,只靠变卖嫁妆维持生活。张爱玲的到来,无意增加了她的负担。但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苛责对青春期的女儿有多残酷。

    终于有一次,在张爱玲伸手要钱之后,母亲爆发了:“既然选择了从张公馆出来,就该学会自食其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我给不起你,希望你认清这个现实。如果让你觉得难以接受,大可回到张公馆继续做你的大小姐去。”

    说完,母亲拿出一只金镯子,放在张爱玲手中,要她拿去当了。惊慌失措的张爱玲连忙拒绝,哭着说道:“我不要了,我不要了!”

    此时的张爱玲正处在青春期,原本就敏感的她,感觉自己就像寄人篱下一样,没有安全感母亲的话,不仅伤害了张爱玲的自尊心,也使母女俩的隔阂越来越深。

    虽然母亲的淑女培训失败,但是,张爱玲在学习上没有让母亲失望。

    1939年,19岁的张爱玲,以远东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伦敦大学。但是,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张爱玲没有如愿,于是转入了香港大学。

    三、为钱所伤,还钱是为了找回自尊

    大学期间,张爱玲同样受到金钱的困扰。有一次,一位富二代邀请全班同学去自家的别墅去玩,因为同学家在岛上,需要自己花几十元的轮船费。

    张爱玲不愿出这几十元的费用,就将实情告诉了修女。后来这件事情,全院皆知,张爱玲自尊心受到伤害。

    此后,她干脆“两耳不闻窗外事”,将自己封闭起来,一心读书,坚持用英文写信、写小说,门门功课拿第一。

    因为优秀,老师奖励了她八百元,张爱玲兴高采烈地回家给母亲看,母亲只叫她放在一旁。两天后,八百元奖学金在母亲的牌桌上输掉了。

    这件事情对张爱玲的打击非同小可,自己努力得来的奖学金,舍不得花一分钱,却被母亲轻易地输掉了,自己的努力在母亲眼里不值一提。

    张爱玲的母亲不仅输掉了钱,也输掉了张爱玲对她的眷恋。

    这件事过后,张爱玲下定决心,以后将母亲花在自己身上的钱,全部还给母亲,还给债主,不再相欠,这样就不用看她的脸色了。

    成名后的张爱玲,在母亲回国后,特意找机会,将二两小金条送到母亲面前,感谢她花了那么多钱,并陪着笑说:“我心里一直过意不去。”

    在子女独立之前,父母承担子女的费用,本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现在女儿要还钱,母亲怎么会不知道还钱的意思?好不容易女儿成名了,却要还钱来和自己撇清关系。

    她受到的打击,犹如当初张爱玲受到的打击一样,不禁潸然泪下,说了句:虎毒不食儿哟!

    四、母亲去世后,她后悔不已,原生家庭的创伤伴随晚年

    还钱以后的张爱玲,是不是就摆脱了母亲的羁绊?并没有。十多年后,母亲在英国生病住院,她写信给张爱玲,希望与她见面。

    当时的张爱玲身处美国,已经与赖雅结婚,但手头拮据,她思忖了良久,最后写了一封信,并寄去了一百美元支票。不久,母亲去世,张爱玲收到一箱古董。

    彼时,已到中年的张爱玲感慨万千,打开母亲的遗物,仿佛打开了童年的记忆。双眼模糊中,她看见童年时那个无忧的小女孩,站在秋千面前,母亲向她招手:“小煐子,过来!”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也是出身在没落的贵族家庭,祖父是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她自小裹脚,读的是私塾,而双胞胎的弟弟却进大学读书。她是遗腹子,没有见过父亲,她严苛的性情也是源自她的原生家庭。

    就像《原生家庭》中所说: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一个没有被温柔爱过的人,也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张爱玲的母亲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她没有陪伴张爱玲长大,也不懂得如何去爱子女。

    她对张爱玲的塑造,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在情感上对张爱玲缺乏关爱,造成张爱玲母爱的缺失。

    晚年时,曾有人去拜访张爱玲,见她低着头自言自语,来人问她和谁说话,她说:“我在和我的妈妈说话呢。来日,我一定会去找她赔罪的,请她为我留一条门缝!我现在唯一想说话的人就是妈妈!”

    张爱玲自幼将母亲完美化,跟母亲生活后,对母亲的幻想也被现实击碎。

    她一面为母亲的不耐烦而心凉,一面又怕自己忘恩负义。她在矛盾中煎熬、成长,直到母亲去世,她才后悔不已。

    就像阿德勒所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结语:

    在《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天才女作家的真实情感经历。

    如果我们了解张爱玲的原生家庭,就会理解她的孤傲。就像她自己说的: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张爱玲,这位书写了传奇的天才女作家,她是普通人中的传奇,也是传奇中的普通人,她和普通人一样渴望母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爱玲》:成名后还母亲二两金条,得不到母爱的她晚年独自疗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lemz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