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大大

作者: 香山郭老狗丶 | 来源:发表于2017-05-06 19:10 被阅读46次

    6.1  ——  为什么要讲理

    那个今天下午跟小唐聊天的时候,他提醒了我可以用讯飞输入法来做文字的记录,那这样可以省掉我很多的时间,而且讯飞输入法我可以一边看文字,一边把自己所想到的输出出来,这个社会上真的有这么一群人在做这么神奇的事情,这可以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太棒了。

    1.礼学是一门很繁琐的学问,规定了生活中各种细节的具体规范。

    2.儒家相信礼是周公创制的,是一套使社会长治久安的法宝。

    3.虽然礼、乐并称,但乐也是礼的一种。

    4.礼的核心意义是“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使所有人各安其位,谁也别做非分之想,以此来维护宗法社会的和谐稳定。

    接下来我来说说自己的一些看法
    中国古代统治者需要根据这样的制度来强化自己的权威,通过繁琐的礼仪让手底下的人产生敬畏并且赢得尊重,因为这是群居社会必要的核心要素,如果说古代社会是个鸟笼,你可以在鸟笼里任你高飞的话,那么在现代社会你会飞得更高,更远,只因为鸟笼更大了。


    6.2  ——  礼仪之邦得本质

    昨天熊大留了一个问题
    既然礼法让我们失去了这么多的自由性,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人会去,推崇礼法?答案是因为人天生需要安全感

    1.人对稳定感有与生俱来的渴望,这是礼制最底层的心理基石。

    2.礼制源于宗法社会,在血缘温情里论资排辈,让所有人各安其位,打造稳定的社会秩序。

    3.礼的一切繁文缛节都有仪式意义,从每一个细节处小心维系宗法纽带。

    4.要想维护礼制,任何出格的行为,也就是僭越,都要被严防死守、赶尽杀绝。

    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礼法的国家,他们大多数事情都会通过中介,你就算相一场亲也需要通过中介,那是因为他们十分注重面子,别人对他们的评价,即使女方拒绝男方,通过中介的嘴巴再去告诉男方就会让他们的心里变得好受一些,这就是日本的羞耻感文化。


    6.3  ——  中介与防线

    1.以礼自防,礼是一种在人际关系中保持适度距离感的手段,给别人和自己都留面子,让整个社会一团和气。

    2.张敞画眉的亲昵关系是“非礼”的坏样板,合乎礼制的夫妻关系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3.在宗法社会里,礼制从最亲密的夫妻关系开始,由近及远,于是就有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

    4.在宗法社会里,礼就是法,“非礼”就等于违法。

    说说我自己的想法,女人在古代打扮的太过花枝招展,是会被视为轻浮,但在现代社会形成了一种叫做"我可以骚,你不可以扰"的情况,这种情况男人很无奈,没有办法去辨别这些信息符号,在日本的社会中,这样的以礼自防的状态,可以让自己免受伤害,抗拒别人的冒犯也会来得更加容易一些,孔子说的,女子与小人“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换言之,就是说小人是没有分寸的,特别现代社会得一些亲密关系,分寸感是特别容易丧失,似乎两个人都成为了一体。

    张敞画眉在古代,即使他真的非常爱他的老婆,他也不应该去这么做,因为他是士大夫的身份,他如果去这么做了,就有损皇帝的威严,即使你真的很爱你老婆,帮她去画眉毛可以,但是你不应该让别的人发现,相敬如宾,这是三十年前还在关系很好得夫妻,但是在今天,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现在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就会被当做是一种,装,装最显著的优势有两个,一是增加自己的性魅力,二容易以为是一种长久的稳定关系,简单说,一个会装的女人,更容易激发男人的保护欲和征服欲,所以其他女人会从本能上对她产生敌意。

    礼在过去就是法,所以非礼就等于违法,很多违法的人得不到法律的制裁,当然就会越来越乱,法律也就形同虚设虚设,这次就是礼崩乐坏,在古代,考试就是一种非礼的行为,因为你不安分,不守秩序,想突破既有的藩篱,改变自己在社会或家族中的位置,可谓大逆不道,是可忍,孰不可忍。


    6.4  ——  有人非礼啦

    1.毛遂自荐是“非礼”的,三顾茅庐才“合礼”。

    2.传统上反对自由恋爱,虽然也有不放心年少儿女眼力的因素,但更重要是,这是“非礼”,全家人的脸面会被丢尽。

    3.科举也是一种“非礼”,当它成为读书人的唯一出路之后,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就会发生,考生的心态也容易陷入纠结。

    从正统历史的角度来看,科举制度实在是,非常败坏世道人心的灾难,所以科举制虽然一直沿用下来,但批评的声音也从未断过,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这种毛遂自荐的行为在古代,是被称之为不可理喻的,就应该矜持,用孔子的话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有人用我,我就出来做事,否则我就踏实的过自己的小日子,不抱怨,这就是成语“用所行藏”形成的出处。

    在古代,自由恋爱之所以可耻,是因为他自轻自贱,没有一点以礼自防的表现,一个人就这么轻易的向动物性的欲望屈服了,在古代的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保全皇帝面子,那种行为让天下的有才能人士,舍去面子来为他服务,但是这导致了一个后果就是那些,有才的他是特别要面子的人,就不会去做官了,反倒是那些特别想做官的,但是能力不足的这么一些人会去去考试。


    6.5  ——  礼下庶人,国家立法让穷人讲礼

    1.科举制度和科举内容的错位导致了读书人不把经典里边的内容当真,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是针对这种风气而发的。

    2.古礼和现实越来越脱节,导致礼学经典越来越难懂,越来越难以实行。

    3.针对古礼和现实的脱节,针对佛教、道教对民俗的浸染,儒家学者改革礼仪,变“礼不下庶人”为“礼下庶人”,专门为民间制作简化易行的礼仪,其中以《朱子家礼》做得最成功。

    去参加科举考试的那些人一方面需要削尖脑袋往里面去钻,但是考试的内容就是传统的儒家经典,总在教人矜持做君子,不要做自媒,那些都是无耻勾当,这就使当事人会有一些精神分裂,我到底是应该去做官还是应该坚持自己?我们的心态会不自觉的做出一些调整,谁也无法长期忍受着一种近乎精神分裂的状态。

    最好的方法就是儒家的“经,权”转化理论,经就是原则性,权就是灵活性,我们既要有原则性也要懂得变通,所以经典上教育我们不能自媒,但是为了更高的追求,为了在做官之后实现更大的善,变通一下,又有何不可呢!调整心态总比改变现实来的,更容易些,学习,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这样一来,那些经典的,内容不再是神圣的真理,而是纸上的知识,过了河当然可以拆桥,念完了经,当然可以打和尚,否则就食古不化就是愚蠢。

    也许会有一些蹊跷,为什么这些礼学传承数千年下来,反而越来越让人难懂了呢,那是因为书本的内容没变,社会却一直在变,你身边的一切东西都在改变,再用老一套的东西去衡量今天,当然会觉得很迷茫,现在你就算读通了,在现在这个社会,基本上也没什么用之处了。


    9.1-《论语》从何而来?

    今天我们看到的《论语》,基本是西汉末年由张禹确定的版本。

    西汉年间的《论语》,主要有《齐论语》、《鲁论语》、《古论语》三部,随着《张侯论》的一统天下,这三版《论语》都失传了。

    《论语》从汉朝以来主要被当做小孩子的启蒙教材。


    9.2-孔子和体育课

    1.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文武不分的时代

    2.孔子教学是综合的,不全是文科


    9.3-孔子的剑术

    1.儒家对射箭有特殊的重视,相信它有端正人心、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

    2.箭术是当时很实用的技能。因为文武不分,所以平时是士,战时就变成兵。

    3.孔子时代,弓箭可以成为私人物品,政府并不禁止。


    9.4-《论语》的读法

    1.《论语》收录的很多话都不带上下文的语境,还有不少前后矛盾的地方,所以我们要从各种相关文献当中,梳理出孔子言谈举止的基准线,拿这条基准线和各种旁证作为判断的依据。

    2.为什么应该“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礼记》给出了旁证,孔子的生平也做出了榜样,这也是周代贵族之风的一贯精神。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就是从儒家来的

    我们看孔子的一生,别人怎样对他,他就怎样回报。如果在谁那里受了轻慢,马上打包走人,在谁那里受了威胁,马上背信弃义。他老人家既不会以德报怨,更不会顾全所谓大局。我们必须想到,孔子出生的时候虽然家道中落,但那好歹是个低等贵族的家庭,他的毕生追求又都在贵族礼仪当中。贵族尤其在意脸面,比小市民更不怕得罪人。“以德报怨”,只想息事宁人,这是草根阶层的道德,一点都看不出高贵。

    草根阶层只能靠这样的道德苟活,好死不如赖活着,打落牙齿往肚里吞。我们看耶稣的登山宝训,教育大家“有人打你的左脸,你就把右脸也伸过去;有人抢你的外衣,你就把内衣也一起给他。”这样的训诫之所以大行其道,这是因为耶稣的听众都是草根中的草根,一直以来都是以这种道德观念苟活着,否则早就起来反抗罗马人的统治了。耶稣的话,无非是给这种草根道德粉饰了一种神性,让他们不再觉得这有任何丢脸,反而觉得这很高尚。直到尼采出现,才揭示真相,痛骂这种奴隶式的道德。这方面的内容,等我讲到尼采的时候再仔细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熊大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lgq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