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教育
【原创】孩子需要的尊重

【原创】孩子需要的尊重

作者: 山西优博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6-07-09 06:39 被阅读129次

    停留在口头的尊重

    到底是谁的选择?

    睡前,妻子在床上逛某宝。

    对在一旁玩耍的女儿说:“宝贝儿,来看看你喜欢哪条裙子。”

    女儿兴高采烈地爬到妻子身边,饶有兴致地挑选着。

    图片来自网络

    “我要粉色的,我最喜欢粉色的了。”女儿眨着眼睛,望着妈妈。

    妻子有些迟疑,说道:“这个粉色颜色太深,不好看,买白色的吧。好吗?”

    “我喜欢粉色,我觉得它挺好看的。”女儿坚持着。

    “这个粉色真不好看,你看看你的裤袜的颜色和这颜色不搭。肯定不好看,还是白色吧,哈~”

    女儿看了看我,“可是,可是……”

    “行了,就白色了,你肯定很喜欢……”妻子急迫地为此次“商讨”画上了句号。

    女儿没说话,默默地走开了……

    图片来自网络

    妻子自我陶醉地说:“我家宝贝儿穿上肯定很好看……”


    “着急”的家长

    孩子放学后,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一个小朋友很大方地分享着他的玩具……

    有新玩具玩当然是小朋友们最开心的。小伙伴们围绕在他身边,等待着小男孩儿挨个派发玩具。

    可是发着发着,小男孩儿的妈妈匆忙来到小男孩儿身边,感觉很急切,对着小男孩儿耳语了几句。孩子若有所思地看着妈妈,低下头,又羞涩地抬头看了看围在身边的小伙伴,继而有些迟疑地把已经放在其中一个小朋友手里的玩具夺回手中。同时,把自己手里的玩具塞了过去。最后,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

    图片来自网络

    原来,小男孩儿将一个比较高级,或者比较昂贵的玩具发到了小朋友手上。妈妈发现后,着急了。也许担心其他小朋友会弄坏,也许认为自己的孩子吃了亏等等。和自己的儿子交代了几句,让孩子把“好玩具”换回来。显然,她对结果十分满意。

    只是不知道什么词汇可以修饰孩子心中的感觉……


    为谁喝彩?

    “奶奶”带着她的宝贝孙女儿去参加婚礼。

    席间,几个老友开始攀比谁家孙子孙女厉害。

    小朋友们一个个地表演。可是轮到“孙女儿”的时候,估计是有些怯场,一直躲在“奶奶”怀里。

    “奶奶”有些尴尬:“快,宝贝儿,别害羞,在家不是经常表演吗?给大家表演一个……”

    “孙女儿”用渴望地眼神看着“奶奶”,希望“奶奶”可以放过她……

    可是这眼神显然没有触动“奶奶”的心。却似乎又在“奶奶”的伤口上撒着盐。周围老友的期待声好似一次次猛烈的嘲讽,轰击着“奶奶”敏感的心。

    “奶奶”有些生气了,“平时你不这样的啊!快表演一个,你看,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都看着你呢,要不该笑话你了啊……”

    “孙女儿”知道躲不过去了,主动从“奶奶”身上滑下来。在众人的“鼓舞”中,完成了一次表演。

    “奶奶”心旷神怡,“我家宝贝儿表演的真好!”

    老友们“及时”喝彩:“表演的真好,这都是奶奶培养出来的啊!”

    奶奶们笑着,孩子们安心地吃着……


    “自以为是”的尊重

    如果有人问起“你是否尊重你的孩子”,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家长,都会很爽快地回答:“尊重!绝对的尊重!我每天为他累死累活的,这不叫尊重,还啥叫尊重?”

    稍有迟疑的,也许不太明白“尊重”的涵义,但估计很快也会很自信地认为,自己那么爱孩子,怎么可能不尊重他们呢?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尊重孩子的。可这样的尊重是不是只是“自以为是”呢?


    何谓“尊重”

    臆想的尊重

    文章开头的三个情境,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包括我们身上。这有意或无意之举,在我们看来,都是为了孩子,可是受到伤害的,也正是被你深爱着的孩子!

    在第一个案例中,“妈妈”主动让孩子挑选裙子。既然将选择权交与孩子,就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家长在允许孩子挑选的时刻,做好了接受所有结果的心理准备。如果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那最好不要让孩子拥有这虚假的权力。

    孩子在精心挑选时,必将是一个在其现有能力之上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他们认真的选择了一个自己最满意的答案,可是却被无情地拒绝。这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什么心情?被欺骗?被剥夺?究竟做出选择的是谁?!

    第二个案例,同样的道理。“妈妈”将玩具的支配权交给了孩子。孩子本可以享受分享带来的快乐。可是由于“妈妈”的介入,中断了孩子的分享过程。而掺入了更多的关于“价值”的考量。我相信,在孩子的眼中,那些“昂贵的”玩具和普通玩具是没有分别的。“低廉”的玩具同样会带来同样的快乐。

    可是“妈妈”的耳语,让分享的喜悦消失殆尽。男孩儿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在活动中吃亏。是否要按照妈妈的暗示,把“好玩具”重新换回来。这样的“烦恼”把刚刚的快乐统统赶跑。最后,孩子用一个近乎“出尔反尔”的行为让“妈妈”很欣慰……

    第三个案例,更是明显,却又最为常见。家长美其名曰是为了锻炼孩子,但实则是在炫耀自己的教育成果。否则怎会在孩子不配合时颜面无光?家长威逼利诱让孩子唱起来,跳起来。为的不仅仅是得到观众对自己的称赞,更为了对培育者的歌颂。

    这成为了许多孩子聚会时的心理负担。他们的行动权被家长剥夺,成为了彼此炫耀、攀比的资本。不要不承认这样的事实!有多少家长让孩子学钢琴、外语是因为周围的朋友家孩子在学?有多少孩子迫于家长“淫威”去参加各类补习班?这真的只是为了锻炼孩子的能力?

    如果这一切真的出于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孩子不会厌烦。学习的效果也不会太差。正是因为家长追逐“教子有方”的光环,才出现一面是孩子头晕脑胀,叫苦连连;一面是家长不畏重金,乐此不疲。结果,孩子精神压力大,甚至出现叛逆心理,家长费心费力不讨好。


    “尊重”的涵义

    显然,剥夺孩子“选择权”、“支配权”、“行动权”都不是对孩子的尊重。相反,只会让孩子变得不自信、没诚信甚至反叛。

    当然,传统意义上的“爱”孩子,更不等同与“尊重”。家长几乎都很爱孩子,但我们潜意识的言行往往正是对“尊重”的侵害。

    那什么才是“对孩子尊重”呢?

    德雷克斯说“尊重孩子,就是说我们将孩子看作和我们自己一样,是个享有同等决定权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

    意思就是,孩子拥有和我们一样的权力,我们不能肆意地剥夺他们的权力。

    这或许有些笼统,如果从和家长的共处关系角度,我愿意把它说成“家长不要肆意收回赋予孩子的权力。”我们知道,很多情况下,孩子的权力是家长赋予的,而家长却经常出于种种原因,临时以“孩子不懂事”、“为了孩子好”、“他们知道啥”等原因收回虚伪的民主。孩子对于自身权力的奢望大多情况被家长的“有经验”“有智慧”“有能力”空欢喜了一次又一次。

    家长们,这样反复地“欺骗”,真的就是你们口中的“尊重”吗?


    “尊重”很重要

    “老人”们又要反对了,“小孩子懂个啥尊重不尊重的!”

    小孩子确实不会理解“尊重”这个抽象的概念。但是他们可以感受到是否被尊重的体验。最关键的是,他们是否被尊重会直接导致未来的人生选择。

    在此前的几篇文章中,讨论了人格统一性。人从出生便逐步完善自身的人格,而自身所有的行为都来源于这统一的人格中,或许是显意识的,或许是潜意识的。塑造这些人格的,便是平时的周遭经历。

    按照之前的分析,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也许孩子会变得没有主见;剥夺了孩子的“支配权”,也许孩子会变得优柔寡断;让孩子考虑贵贱高低,也许孩子同样会变得世故;强迫孩子表演,孩子可能会变得抑郁寡欢或者愤世嫉俗……

    图片来自网络

    由此可见,家长按照自身经验和准则做出的决定,往往成为孩子日后人生的羁绊。


    “尊重”的选择

    如果我们尊重孩子,应该只是告诉孩子“未来”是什么,而不是逼着孩子做什么;

    如果我们尊重孩子,应该只是倾听孩子想什么,而不是要求孩子说什么;

    如果我们尊重孩子,应该只是履行自己的承诺,而不是期待孩子和自己一样的选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创】孩子需要的尊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llk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