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这个字的解释众多,佛家讲无我,我即念头、想法,科学上讲神经突触,即创建新的神经元链接。
由于每天面对不同的人和事,每个人所接受到的环境信息各有不同,由此想秉持信念前行,总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
从接触到的人来看,有人是致力于读书改变生活,以此为使命不断涉猎各类书籍,这类人也叫为大型私人图书馆漫游者、作家等等,更有人是致力于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像思想家孔子、企业创始人等等,可能普通人难以企及,但可以向他们身上汲取智慧,或是以此为榜样。
记得前段时间,对于做饭,可以用痴迷来形容,或许跟我以前几乎不做饭有关吧。那一两个月,又是看书、看视频和菜谱APP等,好几次上班带饭是踩着点打卡,甚至有次5分钟飞奔去上班,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做饭太投入了,后面经过时间上的合理安排,也就没有出现这一情况了。
还有一次是在房间里看书,有位同事叫我一起去吃饭,他看我呆若木鸡,叫半天叫不动,于是干脆自己下楼吃饭了,当时好像是有个疑惑卡着我,找了半天书没有得到解答,所以一时没注意到有人叫我。
看过文友的一篇文章也说,带着目标导向去看书,很多时候学会如何更好地看懂一本书或许更值得思考。
有个法则叫二八法则,既分好几个类科,从各个类科中分别花20%时间学习,从而产生80%的效用,会发现很多书和学者遵循这一定律,比如,我看的一本精力管理的书,它就分别从饮食、运动、休息、心态四个方面阐述这个大工程,它上面提到的有几本书我之前有看过,所以读起来并不费力。
若是看一本强学术书,会发现里面的内容几乎没有了解过,这时硬啃下来也会有不少收获,多深入了解从本书中引用到的故事、书、观点,或是心理学定律等,现在手机功能强大,费点时间查下资料弄清楚来也行。
我在想为什么人家读一本书总是能由一本好书带出另一本好书,这其中必然有所联系。
所以,很多时候当你真的在用心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一直做下去就对了。这些时间以来的写与读,我深切感到自身较之前从各方面有所长进,可能进步很慢,但没关系,水滴石穿,只要坚持做下去,时间会慢慢证明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