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一个只活了9岁的孩子,究竟让我们深思什么

一个只活了9岁的孩子,究竟让我们深思什么

作者: 玉山红叶稀 | 来源:发表于2016-12-10 10:43 被阅读60次

    《小鲍庄》,描述了生活在一个古老封闭的小村落里的人们的群像,用一系列诸如鲍秉德和他的‘疯’媳妇,建设子、文化子和小翠,鲍仁文,拾来和二婶,以及鲍五爷和捞渣等小说人物的生活场面为读者讲述了一个个生动感人,发人深省的故事。

    捞渣是这部小说里的最为核心的人物。他是小鲍庄人所有优秀精神品质的集合体,他的存在带给了小鲍庄人无数的欢乐,也带给了小鲍庄人太多的感动。同样的,当一个特别受人喜爱的人突然离开时,肯定会带给人们同样重量的痛苦和悲伤。

    一个只活了九岁的孩子竟然值得作者耗费这么多的笔墨去写,而且把他写的那么完美,真是有点令人想不明白。直到看到后面,我才发现,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后面故事的展开可以带给读者更多的心灵冲击。

    捞渣在短暂的人世生活里铸就了自己不朽的生命。

    他体谅和孝顺自己的父母,会经常给母亲捶背,为了不让父亲为难,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选择不去读书;他怜悯孤苦无依的鲍五爷,自打懂事起就给鲍五爷送饭,还陪鲍五爷睡觉;他总是比同龄人懂事,在游戏中,宁愿自己难过的输掉,也不愿意看到小伙伴哭丧着脸;他还爱惜着一切的生命,文化子给他逮了一只叫天子放到笼子里让他玩,他却认为‘它呆在里面太孤了’,静静的将它放生。

    中国古代文化中讲求仁义礼智信,这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自身人格修养的最高追求。捞渣是小鲍庄人“仁义礼智信”的最佳体现者,而捞渣的死则把他的这种品质发挥和体现到了极致。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往更深层挖掘。捞渣和小鲍庄人拥有的精神品质是从以前沿袭下来的,也是他们那里先人的品质,更是中华民族的品质。

    王安忆在寄给冰心的信中说,“这些东西都是我一九八四年初从美国回来之后写的。思想感情、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等方面都经历了极大的冲击和变化。”

    一九八四年的中国,已经是改革开放后了的中国。中国到处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了极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中,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和品质逐渐被经济洪流洗刷殆尽。刚从美国回来的王安忆看到这一切,她觉得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她该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了。于是,她创作出了一系列书写中华民族传统的作品,以此呼唤被这个世界冲昏了头脑的、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继承者的新一代。

    站在作者的背后,通过王安忆对小鲍庄人的仁义礼智信的赞扬,作者在书中透出的那种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后继无人、中华民族优良品质即将消逝的担忧就愈加凸显出来。我想,这才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只活了9岁的孩子,究竟让我们深思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lny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