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的道德品质是必要的。
还是不能够主动为他人着想,家长责无旁贷。现在许多家庭都是“6+1”模式,孩子就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只要孩子喜欢为孩子做什么都值得。这种溺爱,让孩子觉得一切索取都是理所应当的——我生下来就是要被人疼爱的。
另外,现在的家长往往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略了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这就让孩子失去了为他人着想的意识。有不少家庭当孩子,愿为新的一天,满脸专业的父母做些家务时,父母总是说:“去玩儿吧,不缠着妈妈就是帮妈妈最大的忙。”他们这是片面的培养孩子,似乎周围所有的人都应该帮助和关心孩子,而孩子的任务仅仅是接受这些关爱。这样的孩子很快习惯于家庭给与的一切。他们在家里没有任何义务。而有的仅仅是特权。因此他们很容易滋生起,自私,冷漠,无视他人的快乐与痛苦的思想。
那么,家长怎样做才能培养孩子为他人着想的好习惯呢?
明确培养内容
培养孩子“为他人着想”应包括以下内容:尊重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愿意同他人分享自己的幸福。体验和同情他人的情感。爱护他人的劳动成果,先人后己,助人为乐等等。家长只有首先明确培养内容,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从细处着眼
家长应从细节找演培养孩子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比如,在公共汽车上要让孩子主动让座给老弱病残幼和抱婴者;在商场推开弹簧门前提醒孩子注意身后有没有人,有人时应当等后面的人撑到门时才走开;出入公共场所要讲文明;不要乱扔果皮纸屑,既影响环境卫生,也妨碍他人健康。
用“移情”来转换孩子的角色。
比如:当你看到孩子因为心情不好,而要打他的洋娃娃时可以告诉他:“不能打娃娃,娃娃也会疼的,他知道你是一个喜欢打人的孩子,以后就不跟你玩儿了。”用这样的怡情法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爱心,也让他能体会到别人的感受。
当孩子与兄弟姐妹朋友之间发生冲突时。家长应当要求相关的人停下来想一下如果转换角色的话,对方会有怎样的感受?然后要求每个人假设是对方来谈谈这个问题,这可以用于任何情况之下,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观点。
营造关爱的家庭环境
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环境,对培养孩子事事为他人着想的行为,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间,如果经常争吵,谩骂甚至打闹,婆媳间,如果总是充满敌意,那么孩子肯定会生活在一个恐惧,仇视的环境里。又怎样能要求他去关心别人,为他人着想呢?所以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尊重。餐桌上在给孩子夹菜的同时,不要忘了给爱人家菜;天气转凉时,给孩子添加衣服的同时,也不要忘叮嘱家人一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孩子自然也就学会了处处为他人着想。
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是家庭,社会的一员,不能因为他们,小舅过度保护,不肯或不敢让他们做事情。因为只有勤快的孩子才会懂事,才知道关心体贴别人。做家长的要赋予孩子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要循序渐进的教会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大胆放手去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巧用节日,让孩子学会为他人着想。
每年的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等节日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最好时机。
可以事先跟孩子说:“儿童节是孩子的节日,爸爸妈妈都给了孩子礼物,马上就要到父亲节了,你是不是应该送爸爸礼物,让爸爸高兴呢?”接着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动手做一份“专属父亲节礼物”但收到礼物时,要记得对孩子的努力表示感谢:“谢谢你!你这么爱爸爸,真让爸爸感到高兴。”这能让孩子从被感谢中感到快乐 从而更愿意去为他人着想。
让孩子学会为他人着想。(为爱阅读第100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