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仍需共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和荒芜相欺。”
| 文/春梅 |
Part1
认识自身,是一项长期探索的研究课题。
毕业半年多,我时常会想假如自己还在上学,我可能还是那个会认真听课、写笔记、过级考证、期末背书、安安稳稳过着一种清心寡欲的校园生活的女学生吧。
在毕业一百天的时候,突然有感而发,写了一篇题为《要一边笑一边感受生活的可爱》的文章,差不多五个多月后的今天,重读一遍,能感受得到那个时候的我,文字里透露着刚开始适应工作时的紧张和不安,以及生活渐渐步入正轨,自己的心态也逐渐明朗起来的坦然。
现在可能已经想不起来在图书馆坐一天的那种感受了,因为心境和以前大不同。也许真的是多了一些浮躁,少了几分专注。
脱离了学生的身份,有模有样地扮演起社会人的角色,也尽可能看上去不要让自己显得那么稚嫩。
也许再过一两年,我再也想不起来马哲里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原理是什么,忘记了曾经为了获得一份漂亮点的成绩单而泡图书馆的日子,那样的自己不会再有。好在,能感受得到在自己身上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在校时就养成的比较好的习惯,可能在别人眼里的无关紧要,在我看来恰恰是细微处见态度。不苛责别人,只能做好自己。
在《无声告白》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对自身,我永远认识不足,我想这应该被列为一项长期探索并努力坚持的人生list。
人的情绪是一种很奇妙的动态变化,观察自己情绪的起伏波动,还真有趣。我是个比较情绪化的人,于是学着如何去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情绪其实大多数时候不是外界因素导致,而是人自身的非理性信念在作祟。
在我的专业里学过一个名词,叫非理性信念,是指那些把特定场景中的经验绝对化、普遍化、抽象化之后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想法和观念。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总结出了十一种非理性信念的情况。其中的一种情况就是:人的不快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和情绪困扰。
我们都知道,烦恼和不安并不能使境况发生任何改变,相反,纠缠在情绪的困扰中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如果遇到和自己价值观不符的事情,就认为很糟糕,就会使自己陷入无限的死循环,这就是一种非理性信念。
我试图用发生在我及朋友身上的几件小事情来验证这种情况。
一个人能够保持理性的信念,就很少会产生情绪困扰,行为也就不会出现很大的偏差。
美国心理治疗师萨提亚说:“人可以持续地成长、改变,并开拓对生活崭新的信念。”
Part2
愿意接受挑战和失败是一个培养自信和成就感的过程,也是不断向外行走的历程。
得到和失去,有时候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失去了社交的时间,我几乎不怎么主动联系朋友,有时候除了工作时间,其他时候一概宅在家,只想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写随笔、练习写文章。没有刻意去想自己做的到底有没有意义,却慢慢发现,我能够自信地表达出我的观点和想法了。
我喜欢清空聊天软件里的消息记录,不想一直都沉浸在某一段感情里,开心的难过的,我都会选择清空。以前觉得我是个念旧的人,会怀念过去的一些时候,现在依旧是。但怀念不是执念,有的东西有遗憾也有美好,这样想清楚了,才能继续向前走。
说到底,一次次的清空带给我们的是干脆的成长与过往不恋的洒脱。这句话来自陈诗远,一个热衷于学习英文,把生活过成诗和远方的女孩子。
体验挫败感有时候很重要,可以说是必修课。
这半年来,我在工作上还算顺风顺水,没有经历过大一点的波折,倒是体会过几次挫败感。前不久,刚接手负责部门内今日头条的运营以及编辑工作,好在对于新媒体还不算陌生,尝试着学也没那么难。让我困惑的是写不出好的头条信息,稿子质量不高,觉得写出来的东西还不如小学生写的作文。那种行文可不像我现在这样,能够自由发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不出来的时候,真的感觉好失败,但起码重新定位了自己,要摸索的东西还有好多。
二十多岁的年纪,碰到背包旅行的年代,以为很多人说的走出去,就是去往世界各地,踏遍大江南北,才能打开视野,提高眼界,而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是你开始接触外界的种种,看尽可能多的东西,遇见更多的人,不封闭自我,同时在任何环境下,学会主动创造价值,就是永远在提升自己。
向内认知,向外行走,祝福你。
—END—
文字|春梅
排版|春梅
插图师|Amei Zhao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