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326232/35137fe09104a939.jpg)
许多成年人抱怨:自己为什么和孩子说不到一起去?我们都是知冷知热的父母,在孩子小时候给他们擦屎擦尿,对他们嘘寒问暖,那时候孩子不觉得我们跟他们沟通不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他们的爱越来越深,情感越来越浓,可是他们却跟我们无话可说了,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一、成年人往往生活在过去和未来。
虽然你整个人的吃穿住行在当下,但是你的思维和情感是面向未来的。比如,今天好好工作是为了将来养老,今天好好学习是为了将来有一技之长,今天拼命打两份工是为了十年后买一套好房子……这就是成年人的思维。
而孩子们,从身体到心灵全部都停留在现在,他们才是真正的活在当下者。我们跟年龄越小的孩子谈将来,他们越会惟妙惟肖地说“我将来要做歌唱家”“我要做科学家”等等,但是将来究竟是什么,孩子们对此没有体验,他们的思维也到不了那个地方,仿佛是一个梦,而这个梦对他们的影响不一定有多大。
所以,孩子是真正内外统一的人,他们只活在此时此刻,爸爸妈妈说的话是否让他此时此刻感觉到幸福快乐,某件事在此时此刻对他是否有意义等,这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独特的思维认知模式。我们活在过去和未来,而孩子活在现在,这就造成我们跟孩子日常沟通的不和谐。
父母说的“你今天不好好学习,明天就会……”,孩子能听懂吗?如果他们的语言和思维能跟得上,可能就会问:“妈妈,我现在都不快乐,将来能快乐吗?将来是什么?”然而,很多孩子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是他们潜意识深处的感觉是:我只有活好现在,才有未来。
二、成年人处理问题往往依据过去经验和理性,而孩子们观察和评价某件事和某个人往往依据感性和直觉,他们活在感官世界里。
孩子们有独特的灵性和智慧,有天然的觉察能力,能够快速辨识出某个人是否可信,喜怒哀乐的感觉不会骗他们。
孩子活在感性世界里,恰恰是他们跟这个世界沟通的重要方式,至少说明孩子们的情感是率真的,而我们成年人思考任何问题的出发点往往都是过去经验告诉了我们什么,理性地分析对待。很多时候,孩子回家跟我们聊学校发生的事情时,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不需要父母支招,而我们的思维往往在听孩子说的时候就已经跳跃到——“以前就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以后怎么办,再这样下去怎么办,孩子会不会没有朋友了,老师会不会找家长……”想一想,孩子每次说这些,我们都会出现各种灾难化思维,孩子从我们的表情中看到了恐惧、担忧,看到我们跟他们不在一个频道,那他们还怎么说下去,还会再跟我们说吗?他们需要的可能就是“你听我说说,说完我就没事了”,其实孩子说的时候,思维已经想到接下来该怎么办了,可是我们就是不听,因为我们活在理性世界,我们害怕了。
三、成年人活在功利世界里,每评价一件事都看对我们是否有用,而孩子们看的是兴趣。
成年人会考虑某件事能不能带来财富、荣誉、面子等,而孩子们不会谋划十年、二十年之后要通过这件事做什么,他们的出发点就是我此时此刻是否喜欢。
四、成年人更多的时候是消极的,我们思考过去和未来,做什么事的出发点是规避风险。换句话说,我们是基于人生苦短,人生的灾难多于幸福的思维,而孩子们不是,他们是积极的。
举个例子,“911”事件发生时,看着摩天大厦突然倒下,成年人无不崩溃大喊,这时候有个孩子说:“下面有天使会接住我们!”还有的孩子说:“下面有毯子,我们一定会倒在毯子上的!”从孩子们脱口而出的话中,我们真的感受到他们是积极的,因此,真正给孩子们制造灾难的并不是大自然的灾害,而是人为的创伤——不理解、不支持、不相信、不爱。
晶智馥宁~润我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