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论语》笔记之一(《学而》1.1-1.4):“小人”变“君子”,离不开揪自己头发
作者:曲润琏
首读(粗读)时间:20180709至20180915
再读(精读)时间:20180917-20180918
再读版本:《论语(杨伯峻杨逢彬注译、杨柳岸导读),《丧家狗(李零)》
笔记时间:20180918
前注:
李零先生在《丧家狗》中,对孔子颇多大不敬之语。但也不乏认可,比如,“把《论语》当做一部最重要的经典来读”(p3);说孔子“可笑也可爱”(p12);自称喜欢“活孔子、真孔子”(p13);“我更喜欢没官做的孔夫子”(p53),等等。
李零先生自称“我是像看戏一样,坐在台下看,并没打算加入哪一拨”,让我想起了我们这里的俗语,比如“看热闹的不怕事儿大”,“站在干岸(没水的地方)指点河里人员的工作”。
李零先生治学严谨庄重,思想独立深邃,但有狂狷之气,也有老顽童之戏。
下面是我读的原文,和心得思考。
《学而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思1:结合李零的说法(p341-p349),我把《论语》中男人,至少分六等,分别是圣人、仁人、善人(贤人)、君子、小人、野人(鄙夫)。
小人,类似于名落孙山典故中的孙山,虽然排名靠后,但毕竟在榜,是个能够叫出名字的读书人,胜过千千万万落榜者和文盲。
类比一下:
圣人,相当于古之神人,有学问的国王,几百年才出一位,必须是死人;
仁人,当世大贤,可以是活人,类似于今时今日的学界泰斗们;
善人(贤人),当世小贤,类似于今时今日小有名气的诸家诸能;
君子,独善其身、有人格魅力的普通学者;
小人,道德水平一般、没什么人格魅力的普通学者,至少喜欢读书;
野人(鄙夫),文盲,奴隶,流氓。
因此,多数语境中,“小人”并非绝对贬义。拿学历比喻,“君子”是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所长者学而思之;“小人”只是职专或技校学生,所攻者生存发展技能也。
本章中,“不亦君子乎”,相当于对“小人”的指点:如果你们能够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等等要求,则距离脱“小人”之胎而成“君子”之骨,不远矣。
毕竟,多数人并非生而知之者,出生本来都算“野人”,后来要经过学习才会慢慢成长为“小人”。“君子”,多数自“小人”成长而来。
思2:本章说学习的快乐。山东省滨州医学院有位栾希英教授,我颇敬重。她说过类似的话:“……如果这世界上有种职业叫学生,那我愿意终生从事这种职业,当一辈子的学生,可以不断学习,获得快乐。”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思:孝为仁之本,齐家是治国之基。依李零观点,孔子时代,国是装在家里的,国邦不过是更大的家。所谓家天下,家在国上是也,是故必然“人治”。孔子思想中,等级观念很重,与此有关。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思:孔子不喜能说会道者,可能因为多思者无精力多语多交,也可能因为孔子作为老师不喜欢授课时多嘴之人,还可能是因为能言善辩者更易居高位,而孔子一生不得势,故厌之。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记:曾子不在“孔门十哲”之内,宋儒捧之,元时封为“宗圣”。逝后千年,继续生长,开花,结果。难怪李零感叹,古人成了今人的道具和玩偶(p12)。
思:时常省身,自有大用,与“学而时习之”同理,算“修(身)而时习之”。我的经验是,坚持记日记、写反思,可自我助力,妙用无穷。
在修身问题上,只要坚持,任何人都可以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小人”也不例外。而且,这应该是“小人”逐渐成长为“君子”的必要条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