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也经历了一回秋招

我也经历了一回秋招

作者: 王维0071663 | 来源:发表于2021-11-14 22:42 被阅读0次

自9月份我儿子开始秋招后,我也一直沉浸在秋招中,几乎每天10几个小时都在网上搜索信息,刚开始是帮我儿子选单位,后来是了解这些大学生们参加秋招的状态,大量信息包裹之下,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次秋招。

纠结

对比一下,现在的大学生毕业找工作和我们那时是大不相同,看起来比我们那时选择多了,但是选择太多,纠结也多,又关系到今后的人生走向,所以很熬人。

单位的性质:选调生/央企/国企/外企/事业编

去哪个行业? 互联网公司、制造业、快消行业……,每一个大的行业还细分成很多子行业。

选什么职能的岗位?研发、供应链、销售、行政……

定居到哪类城市?一线、二线、三四线还是回老家,西北、西南、还是东南沿海?

还要结合一个大的核心:薪资与发展空间

针对不同的岗位需要做不同的简历,每个单位的招聘的程序都比较复杂,笔试+多轮面试,这都需要花费时间去准备。

如果不是提前做功课,一下子面对众多单位的招聘信息铺天盖地而来,一定会焦头烂额、顾此失彼的。

即使这些工作都做得到位了,但是每个企业招聘的流程和跨越时间还不一样,可能特别中意的offer没来呢,但是手里拿到的offer已经到了签约最后期限。看到知乎上一个学生描述就因为延迟了5分钟签三方,就等到了心心向往的offer,真是惊心动魄。

在整个秋招的过程中,每个大学生都丰富了体验:等待的焦急、没有回音时的自我否定、被拒的失落、准备面试时的恐惧、谈薪资时的忐忑、拿到offer时的欣喜、多个offer选择的纠结、签约后发现单位风评差后的悔恨、迟到offer带来的懊恼等等。

两个月左后的时间,情绪起起落落,如同被扔进了浩瀚的波涛滚滚的大海之中。上了岸的还好,没拿到offer的心还要继续漂泊。

真的感觉这些学生很难。

大坑

难的还不仅仅是选择,工作后一样有难处。

我阅读了知乎的一些文章,也跟踪了一些微博,发现那些选择互联网的、大厂的、私企的加班都非常严重,996都是正常的,很多是007,甚至一个月无休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生活。

还有的单位偏远回家困难,有的夜班很多,有的频繁出差……

走向社会后心里落差大这都正常,可怜的是有些孩子到岗位上时才发现自己不适合干这个工作,想换岗或者辞职转岗、转行都阻力特别大。

出去这些,有时候还会发现不甚入坑。

比如有的公司挂着国企的名实际是外包公司,或者是有些子公司,并没有总公司的相关待遇。

比如有的单位为吸引人才故意把工资写的很高,但实际上有各种绩效考核,想法设法让你不达标,实际到手工资非常低。

比如有的企业五险一金交法有多重套路,尤其一些私企把工资分成很多部分,基础工资给的很低,这样就能少交一部分钱。

比如有的单位实习期很长,给的工资低,转正困难。

比如有的单位管培生就是打杂的,哪缺人去哪,根本就没啥培养机制,最后被塞到缺人的岗。

当然,一般央企和国企和大厂都很少骗人,“明码标价”,外企也遵纪守法,那些外包公司和私企容易搞小动作。

启示

通过这些天的信息搜集我发现有些学生在毕业季有准备不足和心态不好两个突出问题。

我以前的文章说过,职业规划应该早早进行,最晚也是大一,不能得过且过、浑浑噩噩。大二和大三必须充分实习,一是实习有转正的机会,一是可以积累经历,丰富的简历更有竞争力。

简历也应该在大三下学期就准备好,一些大厂为了抢人早早就开始招聘,所以秋招往往从7月份就开始了。

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想法,快到大四时才随大流去准备考验,完全放弃秋招。导致很多单位的宣讲会现场特别冷清,有的都不足10人到场。但现实是现在考研特别内卷,大部分同学是很难考上的,而且有些专业和岗位考研过后也未必就比本科有优势。如果死磕考研几年考不上再去应聘就必须等社招了,那样难度非常大。

所以还是应该认真参加秋招,不放弃自己的应届生身份。

有的同学在被拒了几次后心态就崩了,草率地把自己就给“贱卖”了。比如我看到有的学机械的同学签的是每月4000多的私企,真是感觉很难过。

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就业指导中心公众号发布招聘信息,有企业的宣讲会进校、还会组织大型双选会,但是有的企业找招的人不多、企业人手不够并不会走这条路,所以要去各种招聘网站上去搜索一下,有机会捡到宝。比如有的小型欧美外企就是通过这个途径招应届生。

还有通过熟人内推简历一定会被捞起,这样就增加了成功的概率,不然海投的简历可能有的就石沉大海了。

想知道自己的目标单位情况,去知乎、百度、看准网、微博、微信等媒体上去检索,然后综合分析判断,这样就能心里有数些。

当然985的学霸,只要盯着最好的那几块肉就行了,不用这么费心,但那只是少数大学生的优势,绝大部分学生是要走进内卷的队伍的,要想卷的好些,就得多费些心。

反思报考

经历这次毕业招聘,我意识到高考报考时最关注的应该是专业。比如目前计算机相关的专业,编程、算法岗给出的薪资都特别高,二本、三本的月工资都能开到一万多,而学生化环材、机械等专业即使读研,哪怕是211的研究生工资都很难过万。

另外报考的城市很关键,应该尽量去高校集中的城市读书,因为企业招聘也要考虑成本,去这些城市的几率更高。比如我们大庆石油学院就很少企业来,该校的有心计的学生会到哈市租房子参加双选会i,其他大部分原地等待的学生就失去了很多机会。

所以报考的时候不要过度追求学校知名度,专业+城市更关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也经历了一回秋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mcf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