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在三节课报了科特勒营销管理课的内测班,在学员微信群里认识了超哥——醒目的Q版财神爷头像,总是被戏称是睡遍三节课男性的男人。在群里,超哥有时会发出大段关于营销的思考,有时会发出一些有趣的段子把大家逗乐,我相信群里所有人对超哥都是印象深刻的。
后来超哥给我们分享了一下他对社群和个人营销的思考。
看完,我被深深地震住了。有很多人都在抱怨,虽然学了很多方法和理论,不过在公司实践的时候往往是很困难的。但我们往往忘记了,其实我们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产品,而我们都是自己的品牌经理。所有营销的套路运用于个人品牌的建设都是成立的,而我们就是自己的CEO,想要怎么营销自己,全凭自己。
这是多么简单而且显而易见的道理啊!但大多数人却视而不见。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吧。
基于此,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我从超哥身上学习到了什么:
01、个人品牌,被忽视的无形价值
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认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品牌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的方式的无形总和。品牌同时也因消费者对其使用者的印象。
简单的说,品牌就是当别人提起你的时候,他们对你会产生什么样的印象。比方说大家对超哥的印象:捧场王、暖男、搞笑、睡遍三节课的男性……
事实上,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个人品牌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无形资产,从超哥身上我觉得至少有以下3个导向:
它可以降低你被发现的成本和被记住的成本:让别人可以在500个人的大群中知道你,想起你。而且因为你是群里的稀缺资源,大多数情况别人都会来主动找你,而不是你找他们,这就减少了很多连接成本和社交成本。
它是一种信用保障:人们往往会认为你是一个靠谱的人,而这背后是一种特定的信任感和依赖感。
它可以产生溢价:人们往往愿意为你付出高出你本身价值的溢价。正如超哥自己说的那样,他可以不凭借才华,进入李叫兽的理事会、李叫兽团队搞事情,都有他的份……
02、定位,占领用户心智
特劳特先生有一个著名的“二元法则”,指的是在一个成熟而稳定的市场上,消费者的心智空间往往只能容纳两个品牌。如果你的品牌无法在同一品类中做到数一数二,就得重新考虑战略。
这个法则放到社群当中也是成立的,品牌的本质,就是抢占目标用户的“心智空间”。如果你想要在一个社群中脱颖而出,你必须针对群里的竞争对手的特点找到个最具优势的位置,从而让你在用户的选择中胜出。
超哥把自己定位为“极具用户视角,擅长营销的段子手”,就像无糖可乐置于可乐一样,在一个品类中自立门户,创造出一个新的品类出来,从而快速抢占用户心智空间。
03、晕轮效应,别人眼中的你
心理学中有个“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在很多情况下,别人就是通过你给别人带来的印象来认识、了解、以及脑补出一个你来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效应来帮助我们去优化别人对我们的认知,让对方以为的就是你想让对方以为的。
超哥说,他已经不太段子手了,不过大家依然对他保持这样的认知。其实我们从来都没有了解过一个完整的超哥,只是了解了一个超哥希望我们了解的超哥。
04、你的个人品牌是怎么样的?
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在90年代曾经提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超过这个数字我们是顾及不过来的。不过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发展,如今我们可以触达的社交网络人数远远不止148人。
在社交网络的弱关系中,大多数人不可能像你的家人、同学、同事这般了解你。大家只能通过你在微信群和朋友圈中的一言一行去认识你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发的每一个内容,那就是你。
有人可能会觉得微信群、朋友圈都是属于自己的私人领域,自己爱怎么发怎么发,不过他们却把自己的个人品牌比他们生活中的样子要更糟糕一些。比方说:
他们明明工作很勤奋,不过却可能因为经常发美食和旅游的照片,就会被认为很爱玩而无心工作。
他们明明工作很辛苦,不过却可能因为上班偶尔在群里和别人聊得火热,就会被认为工作量不饱和;
他们明明工作很上进,不过却可能因为一次的吐槽或负能量,就会被认为是职场黑洞;
与之相反,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把自己当做产品,然后在每一次连接中,他们都有意识地营销和展示自己,让你自己的个人品牌比他们生活中的样子要更好一些,甚至他们可以塑造任何一个他想自己在别人心中的样子。
05 写在最后
以上这些听起来都是多么简单的道理——你的个人品牌是否优秀,取决于你如何定义自己这个品牌和如何营销自己。
微信群、朋友圈,这些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工具,只有你去有策略地运用它,不断去实践和迭代自己,慢慢的,你就会发现,你在朋友圈中会变得不一样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