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我和弟兄聊到当前的信仰环境。
他推送一篇文章给我看,这个文章的名字是《平阳二中200名学生只有一个敢承认自己的信仰》
我看了,而且我非常震惊。
首先标题太醒目,单看标题,我觉得这一定是大事啊,后来读了才发现,原来学生受到了约谈,最后只有一个人在调查表上承认自己基督教信仰。
多感人,多么荣耀上帝!看了就想大赞这个学生,可是我觉得这并不简单。
正好,另外一个弟兄也转发了这个文章。我就这样评论说:
“教会有责任保护群羊,而不是让小小羊站在前面。我的户口本也是无信仰状态,但是我觉得这并不代表什么。
承认与不承认并不是纸面上,更是心里。难道基督徒都要头上贴着“我是基督徒”才可以做事么?
每个基督徒都有自己的良心自由,书面上的承认和不承认并不那么重要,我不是说不重要,我觉得主要看内心。
只要凭着良心做就好了。
教会应当做的就是安慰那些受到伤害的家庭,孩子,而不是把签字承认的举起来,表扬。把没签字承认的贬低,另眼相看。
这点事需要每个读者反思,否则就容易被血气带歪,陷入魔鬼的攻击。
2.
其次说事件本身,我觉得这个事情是有,逼迫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到底是1个还是2个人坚持到最后,我并没有看到更多客观的数据,仅仅一个微信截图,并不足以支撑全部。
数字到底多少?这个要仔细思考。确实是200比1么,还是不是?或者更多。
主教导我们说话,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若是为了博取关注,我想大可不必如此。如果起标题为了吸引眼球,我觉得甚至可以夸大标题, 2000比1,20000比1。
这岂不是更好,但是这并不造就人。
保罗谈到哥林多教会吃偶像祭物问题上,他谈到,吃也可以,但是若让软弱的弟兄跌倒,就干脆不吃。
我觉得我们写文章,做公号也是如此,若写一篇文章有绊倒弟兄的危险我们干脆不写。
你用巴比伦形容这个世代,是你的自由。 因此你发声,是你的良心。
你用中土世界形容这个世代,也未尝不可,你沉默,并不是代表你失语了,这是你良心的自由。
但是千万不要把你的理解,加在别人身上,或者带偏了别人。
3.
再说一个朋霍费尔的故事:
1939年,德国。战事即将一触即发,朋霍费尔随时都有可能被征兵服役。因为他自己良心的不安,他不想拿起枪,因此他写信给贝尔主教,希望得到帮助,他阐述他想服侍认信教会。
但是呢,朋霍费尔也很难做,一方面他不希望参与侵略战争,另一面他不希望自己的做法成为铁则,让教会左右为难。
他一直寻求的是他可以顺着自己的良心做事,同时又避免强迫别人顺从自己的良心。
事实上,朋霍费尔一直是这样做的,因此他的道路选择真的是基于他自己聆听上帝的呼召,而不是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这是别人学不来的,比如有的教会有公开的异向,那就做吧,支持!有的没有,那就继续维持现况传福音,支持!
回到中土或巴比伦,我们常常就缺失这样的平衡。这是我们一直接受洗脑教育的结果,缺失基本的逻辑,即使信主了,人文了,可骨子里还残留着这些不好的东西。
我看到有人说,在后方的人,如果嘲笑跑到前线去打仗人是匹夫之勇,只能证明自己的怯懦,不能证明自己的睿智。
我想说,我们要看看打仗的是不是合乎上帝的心意,即使打仗对你来说是良心的自由,但是后面的人也未必同领这个良心的自由。
或发声,或沉默,或签字,或未签。上帝的道依然在我们中间,直到公义的降临。
4.
把眼界看的更远一点吧,如果没有逼迫,我们又能好过怎么样,何况这个逼迫在历史的长河中真算不得什么。
基督徒要有智慧,不是拍脑袋就大干一场的事,更不是互相指责,论断的时候。
保罗最后一次在监狱中,只有路加来看他。按人的软弱,保罗应该很气愤。你看看我以前是怎么对你们的,对吧,出事了都不来看我,或许他应该这样抱怨。
事实上,保罗说:我初次申诉,没有人前来帮助,竟都离弃我;但愿这罪不归与他们。 (提摩太后书4:16 )
保罗知道人的软弱,不是因为他们故意离弃他。因此他对提摩太说“但愿这罪不归与他们”。
愿上帝让我们看清这个世代,这个地,这个国,不过是地上之城。
我们要看的,要盼望的是上帝之城。
用历史的眼光看这个世代,我觉得真的没什么怕的。更不要悲观自怜,要知道同在这个时间里,还有更多的地方遭受比我们更大的逼迫,这不是末日,这是常态。
基督呼召我们本来就要我们离弃这个世界,正如朋霍费尔说的,基督呼召我们就是让我们去死。
这个“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见解。愿上帝的话语帮助,即或不然,我们也知道,上帝是真实的,他或开恩或沉默,我们都当心存敬畏的领受,顺服。
看看但以理的三个朋友,即或不然,王啊,你当知道我们决不侍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 (但以理书3:18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