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小光年拿到了于琛写的这本书的时候,我竟然想起了三年前上下班的121路。每每在拥挤不堪的车厢里,一边防着公车痴妹对我上下其手,一边盯着手机里的《诚如岁月所言》,耳机里传来的音乐是曲婉婷的《Drenched》和《承认》。
一边看,一边撇撇嘴:这些矫情得要死的事儿逼啊~
缝缝补补地居然看完了。之后,隔三差五于琛就上来怒吼一声:书评呢!书评呢!书评呢!书评呢!书评呢!书评呢!书评呢N次方!
“呵呵。”
昨晚拿到书立马发了张照片过去得瑟。她在泪眼婆娑感激涕零的同时趁热打铁得寸进尺:书评呢!书评呢!书评呢!
“呵呵呵。”
2
所谓“治愈系清新小文艺”向来不是我的菜。
12年的时候,于琛另写了篇短文,催着写读后感。我当时写的是:
“最近看小说,都是看不了一两页,就眯着眼准备睡觉去了。可见你的小说在各种生猛鲜辣的对话中加快了本该看起来小资缓慢的节奏。
这些人物,总是帅气动人,总是个性鲜明,总是嘴上不饶人的得瑟,总是有磨磨唧唧的傻逼男,总是有天然二不讲道理为你强出头的闺蜜。看起来舒服。只是,无关我的生活。我的生活里那些与文中一模一样的纠结,但接触起来,却都特别的土不拉几,地气十足。
像我们这样二逼的人吧,谈场恋爱吧,一点文艺青年的味道都没有。”
嗯,原话送给《锦瑟年华谁与度》(没错,就是《诚如岁月所言》这个从穷乡僻壤的闽侯县上街镇青州村的小姑娘跑到了三线城市福州城后被自以为是的编剧强硬地改了头换了面就以为能切中清纯小美眉和文艺女青年的G点可是作者自己非常的不、开、森),一个字都不用改。
但若说重读后的感触,还是有变的。变的不是小说,而是我。女性似乎天然在情感上的触觉要比男性敏感和成熟。许多有关爱情里的勾勾搭搭缠缠绵绵纠纠结结,当时的我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就如同一次失恋之后就突然听懂了所有的情歌,在三年里经历的各类人事,让此时的我更能对书中人物产生代入感去理解他们的矫情。
我相信,在这个世界的角落里,一定会有一个人会被这本书里的一段故事所击中。嗯,对于书来说,这就是最好的缘分了。
3
还是有些点让我很喜欢的。下面,我简单说三点(咳咳,清嗓):
一是,苏言(女猪脚)的故事里夹杂了太多作者的私货。人物,校园,学习,工作,环境,心情……用一本小说来记录自己的青春,难道不是送给青春最好的礼物?封面是这样总结的:谨以本书纪念我们不再青梅竹马的时光。
二是,小说里那些校园的环境和生活,亲切温暖得让人会心一笑。譬如,“学校南大门进去是一条笔直的林荫大道,快到岔路口的时候有一个每学年喷一次的喷泉,喷泉四周是宽阔的花坛,层次分明地种着高高矮矮的花,最惊艳的是春天时开得跟羊脂一样的白玉兰。”一看到这,过往的画面全出来了,懂的人自然懂。
三是,翻开书,多么显眼的这句话:“给阿饱、小艺和拿,这场故事有你们陪伴,青春正好,诚如岁月所言。”呃,内什么,我居然才排在第二位?(有你就不错了别瞎BB了!)
最后,我再简单补充一句(咳咳,再清嗓):
我很期待10月份的散文集。
网友评论